辩论赛开篇陈词 荆轲刺秦王是可取的 正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883922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论赛开篇陈词 荆轲刺秦王是可取的 正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辩论赛开篇陈词 荆轲刺秦王是可取的 正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辩论赛开篇陈词 荆轲刺秦王是可取的 正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赛开篇陈词 荆轲刺秦王是可取的 正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开篇陈词开篇陈词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方观点为:荆轲刺秦王是可取的 开篇立论,定义先行。我们先来看看辩题中的几个关键词:【荆轲刺秦王】发生于秦始皇 统一六国时期,因燕国不愿甘受秦国侵略,遂派荆轲对秦始皇行刺的历史事件。 【可取】的 意思为可以采纳接受,值得学习或赞许。1.从历史背景来讲:从历史背景来讲: 从史记这本研究先秦历史最权威的书可知,对于当时燕国来说,形势可谓“危在旦夕 。 秦国当时已灭赵魏韩,且已经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可谓压倒 性优势,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 秦王个人无法替代的领袖才能。嬴政之于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史记记载

2、 “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 ” 秦国大将白起曾坑杀赵国 40 万降卒, 战国策是这样记录这个惨绝人寰的事件的: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 ”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 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即使不反抗也会有很惨痛的后果。 2.从荆轲本人角度从荆轲本人角度: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刺杀秦王是他报答太子丹的唯一途径。展现了荆轲的侠义气质,体 现伟大爱国精神,是荆轲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也是最好途径。 。 荆轲的出发点是,救民于水火,救妇女儿童于秦国屠刀之下 3.从燕国应对的角度从燕国应对的角度: 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为了救国

3、于危亡之中,在承认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最大发挥主观 能动性,刺杀秦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燕国的目的是正义、可行的,当然毋庸置疑是可取的了, 史记记载“诚得劫秦王,使 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从国家存亡角度看:作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王国,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有权自 我救亡。倘若对方辩友否认,类比之,我们岂不是在日寇侵华之时不应该反抗,所谓的 “大东亚共荣圈”是历史趋势,应顺应之,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 呢?我想公道自在人心! 4.从活动执行来看从活动执行来看: 荆轲的准备可谓充分,条件可谓极好:樊于期首、赵人徐夫人匕首、厚遗秦王宠 臣中庶子蒙嘉、秦王闻之,

4、大喜、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 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且荆轲精通剑术, 最后只是应为运气不好,而失败。因此在准备阶段,执行阶段,都是可行的。 且依据背景可知,一旦实现形势将大不相同,毋庸置疑! 虽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但此等观点属于事后诸 葛,请对方辩友明视辩题:可取与否,只是强调是否有价值,没有角度、对象 之分,请从燕国角度,从实际环境、形势出发,从准备阶段之时间视角,甚至 目的来看,这就是可取的! 5.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荆轲所有的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来源于燕赵独有的地理因素,我们不

5、可否认历史,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局限性,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此 对于荆轲,对于太子丹,对于燕国,做出这个最好的决定毋须异义。 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不反对国家统一 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反对的是秦始皇,有历史可知,秦王在兼并战争中异常残暴,在长平 之战中坑杀赵国四十万平民降卒,且秦王日后暴虐无道,民不聊生。我们再重复一遍,不 反对国家统一这一历史趋势,但秦王所用的残暴统一未必是历史统一趋势的最好选择。 6.从历史评价来看从历史评价来看: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

6、与世亦殊伦” ,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 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 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 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河北省易县城西荆轲山上,有荆轲衣冠冢。陕西咸阳有荆轲墓。附:荆轲 墓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由此可知,无论是著名文豪,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这种行为持褒扬之态度。荆 轲的崇高精神也因此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