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81062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贵州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贵州浅谈贵州“独竹漂独竹漂”的开发和保护之策的开发和保护之策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物流管理 冯亮摘摘 要要“独竹漂”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该项运动在当地颇受人民的喜爱,它也以其动作的优美以及难度高而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本文拟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独竹漂”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其的开发和保护策略,从中找寻一些对这项体育运动的保护经验。通过研究“独竹漂”既可丰富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理论,又对贵州省民族民间体育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帮助这项运动得以传承和发展。关键词:独竹漂;现状;开发和保护21 1 引引 言言20009年,

2、 “独竹漂”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独竹漂”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心这项运动。同时,这项运动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受到了外界人士的广泛探讨和注视。如果不注重这项运动的保护,很有可能会导致这项运动的绝种,这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必须高度注重这项文化,做好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本文通过研究“独竹漂”这项运动,对其现存的危机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希望能通过本文的阐述,对“独竹漂”运动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32 2 “独竹漂独竹漂”的概念及由的

3、概念及由 来来“独竹漂”又称“独竹舟” ,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在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一致。表演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时播州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材料,被朝廷所专用。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1一带采办楠木。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

4、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打闹而演变成为一种水上游戏。长此以往,就将这项活动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 。而到了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 。每当端午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成群结队,在河里进行独木漂比赛,如果有人掉水了,就会赢得一阵阵的开心的笑声,胜利者则被簇拥着敬酒敬茶,戴上大红花,出尽风头。1 赤水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43 3 “独竹漂独竹漂”的现状和危机的现状和危机在“独竹漂”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省

5、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在2011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后, “独竹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赤水市政府也加大力度对此项运动进行了保护。建设了“独竹漂”保护基地,举办“独竹漂”培训班。数十名队员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河里操练着各种“独竹漂”的技能。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这项古老的文化活动培养了新人。但是,这项文化运动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危机。3.13.1 知名度不大知名度不大据了解, “独竹漂”运动在贵州当地是家喻户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但一走出贵州地区,知道此项运动的人并没有多少,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士更是从未听闻。从而吸引不了大量游客的到

6、来。3.23.2 外来文化的进入外来文化的进入过去, “独竹漂”运动是一项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发展和传承是靠上一代人影响和传授给下一代人,代代相传而延续。而现在,随着多民族的杂居,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独竹漂”运动的发展融汇了各种民族文化的因素,从而使从事这项运动的人呈现了不纯正化。3.33.3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年轻人观念的转变由于现在年轻人的逆反心理,有很大部分贵州当地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接触这项运动,在他们眼中,船和快艇要时尚得多。很多的年轻人宁愿在外地打工也不愿留下来传承这项文化,从而可能会导致这项运动后继无人。53.43.4 “独竹漂独竹漂”要求较高且有一

7、定的危险性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独竹漂”运动要求运动员需要有很好的平衡性,以及长期艰苦的训练,而且有时甚至会有落水的危险。随着人们对下一代孩子越来越溺爱,很多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接触这项运动,担心孩子的安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独竹漂”的传承造成了影响。3.53.5 “独竹漂独竹漂”的动作比较单一的动作比较单一以往的“独竹漂”动作大多是简单的前进、倒退和绕弯,稍有难度的也只是“金鸡独立” 、 “倒挂金钩”和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现在的人们对以往的“独竹漂”的动作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们越来越迫切希望能见到更新鲜的和难度更高的动作,都希望增加动作的新鲜度和难度。64 4 “独竹漂独竹漂”的保护

8、和开发措施的保护和开发措施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入和该项活动的地域性和一定的危险性,导致这项运动产生了众多潜在的危机,如果不及时找寻出路,这项优秀的传统民间体育竞技就将会面临失传的危机。纵观“独竹漂”千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进行有效的保护,仿佛给后生留下了一部见证贵州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以及赤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鲜活物证。而切实到实在的措施,我认为应该针对存在的危机因素而提出相应的对策。4.14.1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当今世界是信息传媒与信息共享的时代,媒体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常常引导人们的视线。因此,加强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的

9、宣传力度就成为一种必然。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等媒体进一步扩大“独竹漂”项目在社会上的影响,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及该项目的爱好者、运动员等,共同对“独竹漂”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相互学习,研究其特殊的体育形式。另外,还可以组织贵州省“独竹漂”的代表队或表演队到省内外或国内外去表演、比赛。以推广这一有趣、健身的运动项目,让人们能够都关注这项运动。4.24.2 寻找纯正的寻找纯正的“独竹漂独竹漂”爱好者爱好者尽管现在的贵州地区的人民出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现象,但仍然有一些不受外来影响或受影响较小的地区,所以应努力寻找这些地区的“独竹漂”爱好者,努力保护这个地区的文化,对这些

10、爱好者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去感染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学习这项运动。74.34.3 加强思想教育及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及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在贵州当地的思想教育,让当地的人民尤其是有“独竹漂”爱好的年轻人懂得这项运动不是单纯的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文化的传承。同时,可以给他们宣讲“独竹漂”的历史来由以及发展历史,让他们肩负使命感,让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去传承这项运动。而且,还可以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士进行适当的加薪,建立激励机制,让他们有动力去从事这样行业,而不是远走他乡。4.44.4 以旅游来带动并做好培训工作以旅游来带动并做好培训工作对所有想要从事这一项目的人士事先都要进行游泳培训,让他们

11、能够学会游戏,从而保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即使落水也不会有事。同时,应向各位家长进行宣传,让他们转变观念,做伟大的父母。而且,还可以利用旅游来促进“独木漂”的传承。 “独竹漂”被誉为中华绝技的贵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又表现出“新、奇、特”的优势。神秘悠久、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风光旖旎、古朴典雅的水乡风情,再加上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表演,这无疑将会吸引到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光友人。这样不但可以推动旅游发展,而且还可以使“独竹漂”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也可以让许多的家长看到这是一门可以创造财富的艺术,从而促进传承。4.54

12、.5 不断创新不断创新人们总是不断的追求新事物,以寻求视觉冲击。创新是事物发展的血液,要得到越来越多观光客的肯定和好评,必须对“独竹漂”的动作进行整改和调整,增加更多新鲜的动作。为此,可以成立一个由当地动作娴熟的从事者组成的一个小组,专门研究和开发新的动作和舞姿,同时,也可以实行奖励机制,研究出新的动作给予一定的奖励,让人们乐于从事这项运动,并爱上这项运动。8结结 语语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是在贵州省遵义地区、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它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自主活动的群体性体育,它同时还是地区社会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形式。被誉为“一苇渡江”和“水上芭蕾” ,极具表演

13、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独竹漂”对满足少数民族传统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满足少数民族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能满足少数民族休闲娱乐的需求,能满足少数民族相互交往的需求,能满足少数民族美化生活的需求。“独竹漂”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还是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对“独竹漂”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伟大的意义。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体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9.2倪依克.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4-5.3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5):8-9.4陈珂.学校体育教育的濡化功能和涵化功能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12.5熊志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87.7徐宏.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57-61.8唐姚琳.“水上芭蕾”文化研究N.人们日报,2002,10(2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