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80999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浅析小学班级中的嘲笑声许绍霞许绍霞 宝城街道小学宝城街道小学一引言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习惯的巨大力量。然而,人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班级中不但存在鼓励的声音,嘲笑声也有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不良习惯,犹如一只无形杀手在时时刻刻刺痛着这个班集体,未察觉中已经弥灭无数健康的心灵。如何意识到它的存在,危害,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将其铲除,迫在眉睫。二嘲笑声存在的原因1. 争

2、强心理的驱使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普遍心态,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想有个赢趣。教育家陶行知说:“你可不要轻视孩子的感情,他做了一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如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没打着他所讨厌的人,就好像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样的呕咒。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但是,争强好胜过度,对别人的成绩不服气,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从“潘多拉盒子”中钻出来的一个恶魔,是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进而产生的一种失落、羞愧、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状态。它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的精神,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心理扭曲。在这种动机的驱

3、使下,当看到优秀同学的精彩表现时,存在嫉妒心理学生思考的不是寻找差距,用努力来赶超,而是如何去削弱别人的闪光点。这时,心存嫉妒者会用嘲笑声去回应别人的丁点失误,就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因此,嘲笑声是扭曲的争强好胜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2. 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一些缺乏自主性或者喜欢人云亦云的学生会毫无思考的去模仿其他同学的行为,特别是模仿具有感召力的学生。当听到有人笑时,人云亦云的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的从众。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位同学回答问题不是很准确,便传来一片嘲笑声。教师立即喊起

4、一位学生,问怎么回事,他们经常性回答道“我不知道,我听到 XXX 在笑” 。三嘲笑声的危害良好的班级风气是互助互励,因此在教室中传来嘲笑声是教师们不愿看到的。它有其不容忽视的危害性。1. 从嘲笑者角度分析对于那些用嘲笑声来证明自己强大的孩子来说,其内心是扭曲的。他们失去了正当的是非对错观,或者说在道德层面处于不及格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养成采用极端手段处理问题的习惯。比如,若甲同学不小心碰坏他的钢笔,一气之下他会乱打甲一顿。而对于那些随大流孩子来说,会形成不专心听讲,懒得动脑思考问题的坏习惯。也就是说,不管自己听到同学的回答没有,不管会不会,随着其他同学做就可以了。这令不良习惯扎根,慢慢滋生。同

5、时,当给他们机会来做出决定时,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长期的“寄生虫”生活已经令其丧失信心,脑子生锈。2. 从被嘲笑者角度分析跟大人一样,孩子也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赞赏。然而,当没有赞赏,只有嘲笑声之时,其内心是纠结的,受到极大的创伤。自尊心被夺走,自信心被削弱;本是期盼同学的指点迷津,却是可恶的嘲笑。一次两次可以,长此以往,他们还有继续被嘲笑的勇气吗?四应对策略1. 教师随时关注孩子心理状况,并且给予及时疏导“见贤思齐”克服嫉妒。教导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加强对别人的认识。如果能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境界,嫉妒心理便会不攻自破。同时,克服嫉妒心理还需要积极的自我转换,在别人比自己

6、强时,应当把不服气的心理引导到积极的方面,化嫉妒为求上进的力量,赶上甚至超过对方,坚信“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行,我比你更行” 。而不是用极端手段-抓着别人的弱点就没完没了的嘲笑。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学生的自信心。研究表明,课堂上的问题大部分是教师提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程序性的,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多限于表面;况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尚不能深入思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多方求证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求异性、独立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自告奋勇”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7、。具体到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启发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挖掘问题、深入探究,鼓励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特别是对于学生仍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因为只有在不断获得肯宁、麦持、赞赏的过程中,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克服学生盲目从众的心理。3. 把握教育时机,激起内心火花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

8、点。例如,在今年我所任的三(2)班里,XX 曾在一年级刚入学时就有嘲笑别人的习惯,多次教育后仍不见效果。一次,我故意安排 5 个学生在 XX 回答完问题后嘲笑他一番,让他亲自体会下。于是上课是,我故意拿出一道比较难的问题,让 XX 回答。结果与我事先预期一样回答错误。那 5 位同学很配合的就像是在嘲笑 XX。我趁势询问 XX 感受。他脸变红,但是没有开口说话。我也明白到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保护其自尊心,让课后写份书面感悟。随后又跟其进行心灵上的疏导,渐渐改掉了爱嘲笑人的坏习惯。从这次案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纠正不良行为的有利时机

9、。4.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质上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10、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小学班级中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嘲笑行为。对于任何一位班级成员,不论是从眼前考虑,还是着眼于将来,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并且给予适时引导,让班级充满欢笑。参考文献:1 窦桂梅等.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郑学志. 班主任工作招招鲜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4 秦冬芳. 2010 年第 3 期. 文学与艺术J. 关于对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几点思考5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