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更好的教育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74791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盼更好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期盼更好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期盼更好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期盼更好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期盼更好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盼更好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盼更好的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盼更好的教育华夏教师专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钱卫 叶水涛 张继敏记者:胡厅长:您好!听说您今年 7 月 21 日在青岛“中国梦教育梦:价 值引领教育”会议上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引起很大的轰动,请问您演讲的题 目是什么?您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胡金波:我演讲的题目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 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话语精短,充满感情;字里行 间,满怀期待。这既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 了新的要求。 记者:中国基础教育有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也有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江苏的基础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听说江苏基础教育

2、早就起步,从数量规 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近几年推进教育公平走向高位均衡更是做得有声有色。 请问您怎样理解“更好的教育”? 胡金波:何为“更好的教育”?岁月荏苒,追问从未间断;古今中外,探 索从未止步。“更好的教育”,在苏格拉底的心中就是“点燃火焰”,在柏拉 图的眼里就是“心灵的转向”,在亚里斯多德话语间就是“人性的改良”,孔子 将其定位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的解释逻辑是“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许慎则赋予其起点意义在“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掩卷深思,不难发现中外圣哲们心中“更好的 教育”的深层价值均聚焦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

3、己潜能的 主人”之上。 记者:在现实的语境中如何才能领略并具体落实“更好的教育”呢? 胡金波:从现实的微观语境出发,我感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构造 “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教育;就是点燃“一束火焰”,启迪 学生“自己成长”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学生“自由成长”的 教育;就是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 记者:“池塘”“火焰”“燧石”“大门”都是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令 人耳目一新。我们希望胡厅长能展开来具体谈谈,譬如说“池塘”意味什么? 胡金波: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这方池塘 “最生态”,是学生“自然成长”的天堂。裴斯泰洛齐曾

4、说“人的全部教育就 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卢梭强调“教育即自然成长” 、“除了成长,别无目的”,叶圣陶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意是指 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切勿走捷径、 急功近利、片面畸长,要善于等待、“自然成长”。 记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定位“池塘”与“自然生长”的关系呢? 胡金波:构建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一方池塘”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切 入。首先构建荡漾着“自由”之波的“一方池塘”。 其次,构建涌动着“创新” 之泉的“一方池塘”。 再次,构建游弋着“快乐”之鱼的“一方池塘”。 记者:自由之波、创新之泉、快乐之鱼,这的确和“池塘”

5、密切相关,它 们一起构成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自然成长”的图画。 这里的“自由”具体指什么呢?胡金波:“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怀特海强调“通往智慧的惟一 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这自由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新文明状态”, 即“不受压迫和剥削”、“不被生存奴役”、“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 以任由行动不受追究”、“闲暇的时间的自主支配”、“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 发而个性张扬”。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 自由发展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环境宽松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才有独立人格。精

6、 神束缚,人格扭曲;精神压抑,人格萎缩。萎缩的人格不会有优秀的精神创造 和文化创新。由此可见,“更好的教育”就是通过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 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进而促进其“自然成长”的 “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 记者:自由之波意指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那么“创新”意味什么呢? 胡金波:创新之泉离不开创新思维之水。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 书中写道“现在,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 即将过去,我们正在迈入概念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 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拥有一 种全然不同的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高概

7、念和高感性”。科学 史启示我们:科学每次重大突破均是“高概念”和“高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者是指逻辑思维,后者是指形象思维。钱学森把创新看成是“源于形象思维, 终于逻辑思维”,法国哲学家马利坦认为“所有伟大的数学家的著作中都蕴含 着诗”、“没有诗的帮助,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凭经验完成他的关于菱形基本定 义的推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双翼,而想象力则是形象思维的 核心,列宁强调“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力”,这是因为想象力是创新 的激振器和催化剂,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实验。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视天才为“精 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爱因斯坦在总结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 义相对论学说时强

8、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 叶圣陶曾说“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而“美育正是帮 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更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视美育的 教育,既“呈人之美”,又“成人之美”,“让美的力量蓬勃生长”,引导学 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珍爱永恒的自然美;通过感知求索,创造动人的艺术美; 不断追昔抚今,体察幸福的生活美,进而提升以形象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水 平,为创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记者:你认为创新意味想象与审美的一致性,这是很独到的见解。爱因斯 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马克思说“人按美的规律创造”。那么,“快乐 之鱼”又指什么呢?

9、 胡金波:潘光旦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像小鱼那样在池塘中快乐游弋”,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程颢、程颐则说“学至于乐则成矣”,这是因为快乐就如康德所言“是需要得 到满足”、伊壁鸠鲁所称“是最高的善”、弗里伊德所说“是生命愿意成长的 原因”。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快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智力活动的快乐, 而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神圣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不少学生厌学, 关键是体验不到智力活动的快乐。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说“不能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 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

10、。其言之锐,启人深思。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 原因之一。美国学者史蒂文斯认为“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是造成 老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快乐感下降的深层原因”。“更好的教育”一定让学生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 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记者:这是你演讲的第一个部分。您告诉我们池塘孕育着生命的自由、生 命的创新和生命的快乐,教育要服务于学生“自然成长”,“自然成长”便是 生命的歌唱。接下来请您谈谈演讲的第二个部分。先请您告诉我们,您为什么 用“点燃”“一束火焰”来比喻“

11、更好的教育”呢? 胡金波:苏格拉底认为“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 那样办事”,这是因为学生成长归根到底是“自己成长”。因此,苏格拉底强 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 这种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这种努力的 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记者:通过点燃火焰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并达到这种境界呢? 胡金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点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火焰。 二是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三是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 焰。 记者:先请胡厅长具体谈谈“社会责任感的火焰”是指什么? 胡金波:

12、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切所形 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的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经常性行为动机。 它是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道德意志有机综合统一,对人的行为产 生巨大的推动力。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 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生命中有 一种能力,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就是蕴藏在生命中的最伟大 的力量:使命与责任的觉悟”。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伫立着一尊美国民族英雄、 该校校友内森黑尔的雕像,底座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 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

13、有智慧的人, 但缺少有责任感的人”。联大校友柴如金在校庆忆旧一文中写道“我不能 忘记这所大学,它确实既不得了,又了不得(林语堂曾说:联大师生物质上不 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它是 20 世纪中国的骄傲”。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责 任感的基本内涵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 是核心价值观现实化的过程。“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善于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 师生的价值观,自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动,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师生 言行的价值标准,引导师生肩负起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会、国家和人类、 当代和后代等责任,自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 梦”、“有教无类,因材施

14、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而努力奋斗, 在“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氛围中,让学生成为“自己 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记者:胡厅长的知识面很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您所说的让学生成为 “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有很好的概括性, 也有很现实的针对性,毛泽东同志当年也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要做到 “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的的热忱”,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再请胡厅长谈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呢? 胡金波: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5、的火焰,关键在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 重灌输而轻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 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 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的关键是坚持因材施教,改革接受性学习;坚持学思结合,拓展研究性学习; 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更好的教育”就是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 变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 评价体系等举措,推动由注重传承的教育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 育向

16、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 育向注重启发的教育转变,让学生真正地具有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 记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 就是要走向创新型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的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胡厅长您所说的“实践能力”是指什么呢? 胡金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过程所需的能力,它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 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外显性。点燃培 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首先,让实践满足学生对真理的渴望。认识和掌 握真理,既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把别人的经验或教 训变为自己的财富。其次,让实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 事物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而忘返。在实践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 可测的不可测的东西都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 生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