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47451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热议:啃老族还要啃多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网网络热议络热议: :啃啃老族老族还还要要啃啃多久?多久?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愿干活,整天闲散在家,经济上则完全依赖父母。这类人时下被称为“啃老族”。在我国,“啃老族”特指成年的、有谋生能力,却依旧躺在父母怀里,在不“断乳”的状态下生存的年轻人。他们年纪一般在 2030 岁,有一定学历,要么处于失业状态,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要么已经就业,但仍然在经济上啃食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能完全做到经济独立或者反哺双亲。事实上,“啃老族”并非中国独有。如今,在日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去工作,也不上学或接受培训,人们戏称他们为“NEET 一族”。NEET 是英文 Not in Education,Empl

2、oyment or Training (意为不工作,不上学,不受训)的缩略语。日本官方统计,目前国内“NEET”一族已高达 52 万人。而在中国,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 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 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网友认为:造成啃老族现象严重的原因体现在自身心理原因:生活空虚,缺乏自信。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不就业就可以逃避眼前面临的困难,但他们生活的并不如意,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人还要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时间的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需求。然而他们自身或者好逸恶劳,或者养尊处

3、优,对就业的困难和辛苦准备不足或者害怕,以至沦2为啃老一族。总之,人总是要长大的,无论他情愿与否。年轻人应该学会“自我断奶”、自我生存。路,在自己脚下,好好学习,努力培养自身技能,特别是要树立一种独立的意识,主动离开父母怀抱,去适应这个社会,相信“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但愿不久的将来,“啃老族”一词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文字中,而且从我们的社会永远消失!网友认为:家庭和教育体制方面也有重大影响。表现在:父母过于溺爱,教育体制削弱责任感。“啃老族”的产生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中国父母觉得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家庭的温情、溺爱

4、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中国教育的多样性遭到应试教育体制的严重破坏,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教育的求知功能被异化,变成了教育只是为了读文凭。教育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淘汰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树人教育”;不是把每一个人变成意志坚定、心态健全的人,而是把无数的人从层层考试中淘汰出去,最后留下一批使命感缺乏、意志薄弱的“社会精英”。至于那些最终考上大学的幸运者,读文凭的目的、读完文凭以后到底该怎么办,都还是未知数。因此,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对于好吃懒做、怕苦怕累型,应该坚决让其“断奶”,推其出门。对学历低、少技能型,更应扶上马送一程。首先,教育应排在第一位。古训言“养不教,

5、父之过。”父母总有离开孩子的一天,所以必须使其学会尽快独立,近而融入社会。加强孩3子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家也要给孩子灌输努力学习、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成为对社会有用,并且能真正融入社会的人。其次,作为父母要培养一种正确的观念。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着。这也直接暴露出啃老族一个最重要的危害性,体现在它会严重侵蚀家庭经济,尤其是父母的养老基金。因为这些啃老族的父母一般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或者已经退休,收入水平已经很难再提高,家庭财富的积累速度已经严重放缓,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是啃噬父母长辈的“血汗钱”。如果家长的观念不及时调

6、整,就有可能自食苦果。网友认为:社会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体现为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在北京市 NEET 调查中,认为是“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造成 NEET 族主要原因的,超过了被访问总人数的 1/3;而“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则位居第二,比例接近被访人群的 1/3。另外, “所学专业冷门或缺乏职业技能”的人接近1/5,他们相对被动地成为 NEET 族成员。但其实质却不单单是竞争激烈问题,而是岗位结构性问题,素质要求高的岗位去不了,待遇低强度大的岗位又不想去。大学生找工作出现的“知识失业”,反映的正是岗位结构性供求矛盾。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部分地区的“民工荒”的矛盾现象。所

7、以,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要设法创造一些适应这些人需求的岗位来。特别是在制定法律和政策、制度时,要考虑如何刺激他们的就业4愿望。二是从社会、教育部门的角度来说,目前“老养小”现象普遍存在,同老年人收入高于年轻人收入不无关系。年轻人工作数年,收入还赶不上家长们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这里肯定有问题。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尽早解决, “老养小”现象还是很难消除的。同时,教育部门应当认真反思,在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表象背后,是不是存在不能学以致用的毛病。最近几年,高校每年都培养出毕业生几百万人,中职、高职毕业生也有几百万人。但他们毕业的时候,许多人都空有一张文凭,实际本领不强。否则,在人才紧缺,技能人才更缺乏的今天,为什么各类毕业生找工作好像比“洗脚上田”的农民都感觉吃力呢?三是从社保的角度来说,按照某城市的保险公司预计推出“以房养老”业务,这样可以局部地削减啃老族的啃老意识,促进啃老族自食其力。按照这种模式,保险公司指出,投保对象必须是 62 岁以上老年人,投保人将房屋产权作抵押,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现金直到身故,过世后房子由保险公司接收。相当于保险公司通过分期付款(按月支付)的形式,收买投保人的房屋产权,类似于把住房抵押贷款反过来做,因此也称作“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又称“倒按揭”)。投保人既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又能将房产提前变现用于养老,真正实现“以房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