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839547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5.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纲要课件专题五(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不断地改造世界。,反对“多元真理论”或“主观真理论”。,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本身所具有的那些绝对的无条件的因素、成分或方面。它有两方面含义:,(1)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相对的有条件的因素或方面。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2、真理的

2、相对性,(1)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拓展。,(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方面、一定深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具有近似和不完善性。,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认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2)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4)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3)真理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四、真理的检验标准,历史上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分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一)历史上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分歧,孔子,亚里士多德,权威标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众人意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实用”标准,真理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什么是价值,价值的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价值。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2)精神价值。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精神生活需要的价值。 3)人的价值。指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的揭示满足人的求知欲。 其次,真理是主体能力的

4、基础,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 最后,真理价值性的突出表现在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介入和影响。,(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实践,主观认识,客观效果,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践的特点,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直接现实,“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绝对的。,地心说,日心说,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A、任何

5、时代的实践都无法完全证实或推翻当时的一切认识。B、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往往要经历一个多次进行的过程.,茫茫宇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A、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无法完全证实或推翻当时的一切认识。B、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往往要经历一个多次进行的过程.,放 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以确定另一判断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 作用: 逻辑证明能够把特殊的实践结论提高到普遍。 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认识。 逻辑证明能在实践检

6、验前初步判定认识的正确性,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注 意,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更不 能代替实践标准,逻 辑 证明,前 提,逻 辑 规 则,结 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评价,主体对客

7、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进行评判好坏、对错、善恶、美丑、正当与不正当、值得与不值得、有利与不利等等的比较、区别、选择,就需要进行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意义:人是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总要和周围事物打交道,总是同周围事物处于一定的价值关系,即有利或者无利,有害或者无害的关系中,因而任何人都要对人或者事物作出价值评价,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观:人们对外物与自身的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反映和评价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

8、义一般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党的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

9、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和自由,必然和自由指的是人在客观世界的活动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必然指的是人在尚未认识外部自然界规律及人本身的规律时,其行动盲目并受必然性支配和束缚的一种状态。 自由是指人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支配自己和对象,即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驾驭客观规律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平等和公正,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

10、实现的过程,平等和公正,人权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平等是人权的本质属性。由于在同属人类这一点上人与人之间无别,换言之,在信息量上完全一致,故人人享有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一样的。“人权是平等的权利,否则它们就不存在”。,平等和公正,人权平等意味着政治自由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的绝对平等,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再分配以及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绝对平等。换言之,人权平等并不排斥社会公正。,平等和公正,公正(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核心理念与行为准则。古往今来,公正理念在人们的诠释与解读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与面貌从报复公正到平等分配,从遵循法律到恪守契约。而社会公正则是人们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坚守的一

11、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的价值诉求是每一个人都应得到他(她)所应得的那个份额。,平等和公正,国家应保障人人享有的平等人权,同时也应保障每个人基于其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与尊重。 所有的人都应作为平等者来对待,而不是讲所有的人都应同等地对待-德沃金,法治,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 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法治,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

12、是两者的统一体 。 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的力量。,首先,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第一,真理是具体的,它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第二,真理 是一个过程,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如果事物变化了,历史向前发展了,还固守过去的真理,那真理就转为谬误了。第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因此,如果把真理体系中的一个原理从体系中抽出来,那么,这个原理就由真理转化为谬误了。 其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