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829091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0.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什么是“开放街区” 为什么现在提开放街区?,什么是开放街区(开放式街区、开放性街区)? 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的做法有本质的区别绿色住区标准开放街区和我国传统街区的差异? 从定义来看,开放街区绝不仅仅是交通的封闭与否那么简单: 规模:大到小 功能:单一到综合,边界从防卫性到服务性 交通:封闭到开放为什么会有封闭式大街坊? 不谈社会、传统和心理等因素: 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大院体制 土地出让与地产开发模式的需要,较大成片地块,一次性拿地,分期开发、 品质住区的客观要求,相对完整、成规模的,封

2、闭式管理,确保内部环境和设施的住区群体专属性 设计规范:1990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曾规定“居住区内部联系通而不畅“,还规定“机动车对外出入口应控制”,300500米次干道围合而成的,开放街区的多样性,大住区模式:万科、跨地块街区 国外商业街区模式:类似国外的BLOCK街区,并不仅仅是道路的开放,不只是针对车的开放,更重要的是人和生活的街区化 国外开放社区模式:中国的郊区开发对于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复合功能开发区可借鉴 老住区、街区模式:毛细血管式的老住区 小街坊规制:小街坊组成的片区 增加公共通道:街坊内开辟的公共化道路,封闭还是开放?封闭的大街区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3、其实中国人是喜欢封闭、安静的。 中国传统住区就是以封闭四合院住宅为基本单元,街、巷、院开放规划体系,只不过,到了现在,院墙变成了居住区的围墙。,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经建成的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求逐步打开”。 此意见一出,引发大家的热议。教授们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在课堂上一直提倡、呼吁的观点,能以这种直接、简单的方式被确定下来。,开放街区的多样性,模式1:大住区模式跨地块街区,开发商在规划之初,考虑了住区道路规划与城市的关系,在保留该地块内原有城市支路的前提下,增加了生活性支

4、路的数量,使整个住区融入到合理的城市路网中。,代表案例:武汉万科城市花园,紫色圆点设有门禁;红线保留该地块内原有城市支路(开放通道),模式1:大住区模式跨地块街区,代表案例:深圳万科城,用水轴线和绿轴线将湖面两边的住宅、市政文化广场、风情街区、会所等有机串联,只在公共设施活动区域做开放,并不向住宅内部延伸,开放程度非常有限。,公共设施活动区作为对外开放区域:幼儿园、商业、小区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而位于公共设施活动区四周居民住房设有围墙。,模式2:老住区(街区)模式,采用“毛细血管式的路网体系”,社区内部的很多条路都不是直接贯穿城市干道的,而是很多的折线。这种折线使司机在一条城市干道上直接看不到

5、另一条城市干道,形成了视线遮蔽。这种视线遮蔽阻挡了外部司机穿越社区道路的企图(担心会迷路),但是对社区熟悉的司机不会产生干扰。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车辆干扰内部的流线,也就是曲径通幽的办法。,模式2:老住区(街区)模式,代表案例:成都玉林小区,1-4栋楼组成微社区,增设门禁系统。在路网放开后,社区的安全性并未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随着社区变小,看门的大爷几乎认识所有住户,生人的闯入会极大的提高警惕性)。,玉林社区在开放的过程中是居民自下而上的推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产权纠纷、社区安全性、城市交通干道干扰、停车位等诸多问题会妥善的解决。,局部窄路,也能满足单向车行驶及道路停放要求。,1-

6、4栋楼组成微社区入口实景图,玉林社区内部街景图,代表案例:成都奎星楼街,为了提高社区的安全性,1-4栋楼组成一个小社区,这种微社区的思路和传统庭院的做法是相似的。,成都奎星楼:1-4栋楼组成微社区-入口实景图,成都奎星楼:地下及院落设有停车场地-微社区入口实景图,代表案例:成都宽窄巷周边地区,成都宽窄巷周边地区都是采用这种道路网形式,模式3:国外商业街区模式,BLOCK街区设计理念是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楼盘开发理念。BLOCK是5个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 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简单的概括:就是居住和

7、商业的集中融合,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模式3:国外商业街区模式,代表案例:上海创智坊,建筑采用行列式和围合式,整体上呈现“大开放、小封闭”的组团型布局利于解决小区治安、社区管理。内部形成封闭小庭院,沿街采用商住混合型建筑,底层商业+楼上居住/办公。,模式3:国外商业街区模式,代表案例:上海创智坊,组团入口处设有门禁系统,且有专人看护,下图紫色是门禁点位置。,街景与国外街区类似:楼下街头咖啡馆、书店等休闲场地,楼上居住、办公。,上海

8、创智坊组团门禁点,模式3:国外商业街区模式,代表案例:成都宜宾莱茵河畔,整体规划:着重由多向的街道交汇成多个广场节点并形成由街道围合的组团,从而整合成一个开放与封闭组合的动静相宜的社区格局。,成都宜宾莱茵河畔整体规划,封闭组团与开发道路分析图,模式3:国外商业街区模式,代表案例:成都宜宾莱茵河畔,以商业街或集中式商业与公共空间的结合形成核心主轴开放空间,商业街贯穿深入社区,提高社区开放程度。,模式4:国外开放性社区模式,代表案例: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社区所在地为原铁路总站旧址,1988年协和公司以竞卖方式从政府处获得土地;项目定位:高密度条件下的新型城市滨海生活; 地理位置:太平洋协和社区位

9、于温哥华中心城区的滨水地带,毗邻温哥华中心商业区;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模式4:国外开放性社区模式,代表案例: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规划结构:社区组团分散布局,以公园等开阔空间分割,由社区道路加以界定,商业位于社区中心,易形成核心区,社区与森林之间是城市公共休闲区,建立与城市的联系,模式4:国外开放性社区模式,代表案例: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公共节点的打造:公共休闲区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五大开发型公园和滨海长廊贯穿整个社区,将社区有机融合在一起,模式4:国外开放性社区模式,代表案例: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布置在核心区,建立与城市的联

10、系,提升整体价值。,道路:滨海大道专人行人和自行车使用,其他道路人车混行,道路系统对居住组团的空间范围加以限定,并逐级收缩,建立了组团之间、社区与城市的联系,模式4:国外开放性社区模式,代表案例: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道路:滨海大道专人行人和自行车使用,其他道路人车混行,道路系统对居住组团的空间范围加以限定,并逐级收缩,建立了组团之间、社区与城市的联系,模式5:“小街区”规制全部小街坊来做的片区,小街区由若干个街区单元组合而成,根据功能需求,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为了减少超大封闭街区,将增加路网密度,以网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通过提高道路线网

11、密度、增加人行道宽度、减小道路切角,丰富城市“毛细血管”,打通城市微循环。按照要求,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其中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米,机动车道宽度可为3米。,模式5:“小街区”规制全部小街坊来做的片区,代表案例:成都“小街区”规制,大成都建小街区 2015年内启动建设九大示范区,10月底前 市规划局将负责完成示范区规划编制,12月底前 各相关主体启动建设。力争到2020年 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打造生态宜居成都。,模式5:“小街区”规制全部小街坊来做的片区,代表案例:成都锦江区内某大型生活片区,成都锦江区内

12、某大型生活片区,符合“小街区”规制建设要求,内部单元尺度基本控制在200米200米左右。,模式5:“小街区”规制全部小街坊来做的片区,代表案例:成都金牛区茶店子片区某地块,成都金牛区街景图,模式:增加公共通道,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街坊内开辟的公共化道路。,其中汇翠园小区用地尺度300-400*300-400米,中间因道路公共化后被分为2个区。,模式:增加公共通道,代表案例:宁州某小区,宁州某小区内部开放道路实景图,内部道路开放后,道路进行扩宽处理,同时为确保住户安全,住区周边增加了护杆及围墙。,上海创智天地将街区变大,混合的用地、小尺度的街区、舒适的街道,都是骨子里的“以人

13、为本”。,城市设计手法上,采用街道与广场一体化设计的方式,充分利用开放街区的特点,挖掘街道的附加属性,使得各要素的结合一气呵成.,从右图可看到,在城市设计阶段SOM就一直强调大学路的重要性(铺装颜色与绿植变亮)。,我们要研究的这个街区,坐落在地铁十号线沿线,离五角场商圈特别近。最重要的是,场地离大学路也就100米左右 A2地块修详提升方案,前一轮方案更倾向于用道路将社区分为五个大小不一的街区。,一眼看去,这个方案似乎挺好 街区小、路网密,功能混合,在几年前就很有远见性但可能甲方觉察到方案越做感觉越不对劲,所以找了一家叫TOPO的公司进行优化提升。,TOPO的提升方案,没有顺着原有的小街区理念走

14、下去,而是将原有的设计理念从“以车为本”调整成“以人为本”。,TOPO方案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交通方面:将机动车优先改为步行优先 2.功能方面:将原有独立分区改为混合分区 3.强调开放空间:将广场与街道结合在一起,左图为原方案机动车组织,右图为调整方案的车行组织街区更大,策略一、步行优先,原方案用道路将地块切碎之后,直接导致步行界面(左图)不连续。而经过调整后的方案,将车行与人行交通有效组织,增加了步行的体验感。,调整后的机动车组织流线。,这样处理交通,既增加了到达用户的体验感,又减少了交通干扰。,策略二、复合的功能体系,1.将原有的独立功能分区,变成混合功能分区。,2.随之带来的是公共空间体系的丰富,3.同时,让最公共的空间与半私密、私密空间进行分级(原方案,全为公共性空间),这样处理的优点在于,将让生活在社区中的人想静即静,想动即动,策略三、聚焦公共空间,大学路氛围经久不衰,而将大学路的人气引入到本项目的中央大街中也是设计的核心。,TOPO通过主要街道与广场结合的方式,把右下角的人气引入到核心地段。,街道处理也延续了大学路功能过渡的处理方式。,对公共活动区域改造是激活整个社区的核心,“开放社区并不是简单的用街道来分割地块,还是要以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用心去处理每一个细节。”,谢谢大家,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