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部分典故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22309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部分典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部分典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部分典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一部分典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部分典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部分典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

2、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古稀】:孔子。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明,六十耳耳顺,其实而知天命。来源于唐代

3、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孩提】:来源于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提着篮子。两三岁。【桃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典故。汉献帝时。天下混乱。盗贼蜂起。刘备(皇室宗亲刘备)。关羽(关云长家住山西蒲州)。张飞(翼德,市场里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志同道合。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刘备为始。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宰牛马昭告天地。结义匡扶汉室。三人誓说。同心协力。扶危救困。上报国家。下济黎庶。后来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下山辅佐中兴汉室。从此崭露头角,刘、关、张、三兄弟名留青史。【铜臭 】:来源于

4、东汉时期崔烈的典故。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 500 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泰山】:来源于唐朝皇帝唐玄宗封禅的典故。唐明皇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宰相张说(音“悦”)任封禅大使。按照惯例,在封禅之后,三公以下的所有官员皆可升迁一级。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只是九品小官,却在封禅之后骤然升至五品

5、。李隆基大宴群臣的时候,看见郑镒穿着绯红的五品官服走来走去,很是奇怪,就问郑镒为什麽升得这麽快。郑镒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怎麽回答才好。旁边的一个宫廷戏子黄幡绰把话接过来,说:“这都是泰山的力量啊!”与其说是泰山,倒不如说是岳父把郑镒成全了。从此,泰山也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因而转将妻父称作“岳父”,“岳翁”,连带着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替罪羊】:来源于一个宗教典故,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有记载。我们常说的“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

6、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一字师】:郑谷隐居仰山,诗僧齐已奉早梅诗求教。郑谷将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齐已当庭拜郑谷为“一字师”。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所以把“数枝”改成了“一枝”。【三不知】:来源于左传中晋郑之战的典故。“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 468 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

7、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东道主】:来源于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8、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安乐窝】:来源于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一言堂】:来源于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乔迁】:来源于诗经小雅伐木:“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后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祝贺【问津】:来源于论语微子中孔子与子路的典故。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

9、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推敲】:来源于贾岛作诗题李凝幽居时正琢磨的一句诗“僧敲月下门。”不知是用推好还是敲好。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后人也就用推敲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点睛】:来源于古时名画家张僧繇画龙的典故。【断肠】:来源于东晋时一个姓桓的大官在三峡遇见一母猿的典故。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

10、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下榻】:来源于东汉时期陈蕃和徐稚的典故。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

11、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用于书面不适用于口语。【斗胆】:来源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中姜维的典故。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 剑阁得知后主投降 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 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复蜀国的计划。 投降魏国的姜维很快便得到钟会的信任。邓艾与钟会原本就有矛盾,邓艾攻入成都,觉

12、得是立了灭亡蜀国的大功,于是得意专横。加上司马昭想利用钟会的兵力来牵制邓艾,以各个击破,所以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这时候,姜维乘机从中挑拨,钟会打算以成都为基地进行反叛,让姜维作先锋。当时魏军的将士对钟会重用姜维早就不满,当他们看到钟会要反叛的迹象后,都纷纷反对,并且团结起来杀死了钟会。姜维虽有大智大勇,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魏军杀死。在姜维死后,魏军很想知道姜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魄,敢孤身与魏军做对。于是,人们剖开了姜维的腹部,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才发现他的胆囊极大,大得简直像斗一般,这让在场的魏国官兵惊讶不已。【端倪】: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狼藉】:来源于史记滑稽

13、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雷同】:来源于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我国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后来,雷同被人引入文学中来,便有了今天的意思。【斟酌】: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贵适其中 。来源于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 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 【墨守】:来源于战国时墨子的典故。其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拍马】:来源于蒙古族对待马的一种方式。另外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

14、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屠龙】:来源于庄子列御寇中朱泙漫的典故。:“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通“殚”)千金之家(家产)。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技巧)学“屠龙”之技耗资巨大,三年才学成,自然是门好技术。但到那里去找龙来杀呢?“屠龙”之技开始应该是比喻技术虽高,但不实用的。【斧正】:来源于庄子徐无鬼中匠石的典故。这段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 “运斤成

15、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 “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 “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 ”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 “斧正”。”【刘海儿】:来源于民间传说画家画仙童肖像的故事。刘海儿”亦作“刘海儿发”。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 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 )。在民间传说中 ,刘海前额总是覆盖 (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 ,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

16、,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著短发,骑在蟾蜍上 ,手舞一串钱。而后 ,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 ,便称为“刘海”。【抱佛脚】:来源于孟郊 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即黄庭经)。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 “投老欲依僧 ”,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 “急来抱佛脚 ”。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 ”,头脚相对 ”【敲竹杠】:来源于清朝末年缉私官为缴获鸦片的故事。 清朝末年,鸦片走私十分严重,走私贩子为躲避关卡检查,挖空心思藏匿鸦片。水上走私的贩子把毒品密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了船舱的每个角落也没发现鸦片。这时,一个师爷吸着长烟筒,漫不经心地走到船艄,信手在撑船的竹篙上敲烟灰,敲得竹篙“嘟嘟”直响,别人没有反应,船主却吓得面色大变,知道师爷已看透了秘密,慌忙把这位师爷请到后舱,掏出大把的银子悄悄塞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