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doc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17580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业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业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业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业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化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化与创新:振兴重庆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内化与创新:振兴重庆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相互交融,文化支撑力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活力源泉。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既有不足,更具有后发优势,如何借鉴深圳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创新思维,拓宽思路,理顺体制,借势发展,是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对比深圳发展的经验,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明晰思路,高起点科学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规划先行。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摸索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据了解,深圳的思路是“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

2、创新互动”;北京的思路是“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上海的思路是“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此,应该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专题调查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重庆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细化空间布局,提出宏观指导意见。同时,建议在地区经济发展数据统计中,把文化产业作为独立门类进行统计,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空间积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但将产业聚集区变为真正的产业园区,必须依靠重大产业项目的强有力支撑。根据重庆将要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和现实条件,已有视美动漫

3、、天健动漫、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时尚之都”、传媒创意中心、报业集团印刷基地、新华印刷厂扩建、畅快物流项目、文化 MALL 和智能大厦项目及黄桷坪艺术园区等十大产业项目开始启动或抓紧策划。根据这十大项目的空间位置,相对集中地形成了重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南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庆现代印刷物流基地、解放碑时尚文化城和重庆黄桷坪艺术园区这六大产业基地。建议依托十大项目、六大基地,充分整合资源,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导市内外文化企业和产业要素主动集中,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快速扩张和走向成熟。 第三,加大新技术与特色文化产

4、业融合力度,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全国统一的文化大市场正在形成,全国文化区域竞争的格局也将形成。要在这一竞争格局中抢占制高点,必须将高新技术与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作为突破口,推动数字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的文化与会展交流、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教育、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度比较高,并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重庆应主动敞开怀抱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开放与融合,将自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积极培育数字动漫、演艺娱乐、中介咨询、时尚设计、节庆会展、休闲经济等新兴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对重庆历史文化资源

5、进行整体开发,深入挖掘红岩文化、抗战文化、三峡移民文化、都市文化的内涵,开发重庆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的产业价值,推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逐步形成具有重庆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第四,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引导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从重庆发展现状看,虽然四大国有文化集国发展态势良好,但今后大规模的国有投资较难实现。而民营文化产业,投资增幅大,涉及面广,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建议更加关注和支持民营投资,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从政策上、融资上向民营企业倾斜,逐步改变文化经营单位规模小、档次低等现状。同时,建立重庆文化产业项目库,加大文化招商

6、力度,力争引进更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的文化龙头企业,实现“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发展一个产业园”的目标。企业是产业的根本。近几年来,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文化企业也在顺势扩张。以深圳为例,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进军新媒体、新经济产业,在动漫产业、数字电视、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因此重庆必须采取“非常手段”,在规划、土地和资本金增量等多个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甚至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进而带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重庆文化市场容量有限,应及早研究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主动拓展对外文化交流贸易,为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提供具体扶持,在更大的

7、舞台上长袖善舞,将重庆文化产业提升至全新境界。 第五,建立完善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优良的政策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结合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尤其要加大扶持的政策力度。建议组织开展文化产业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课题调研,摸清重庆市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出台鼓励和吸引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来渝创业、鼓励社会资本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并解决重大项目和园区、基地建设用地及文化产业融资难等问题。同时应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全面启动市文化产业

8、发展专项资金的运作,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专项资金重点体现扶持创意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完善文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及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助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和投融资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和资本市场的融合 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是和高科技产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所以,应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提供金融支持,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可借鉴高科技产业的做法,设法引入风险投资商,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推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版权、创意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产权交易,积极争取设立

9、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中小创业型文化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以及创意成果转化提供融资市场,促进文化资源与资本的高效结合,同时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文化市场进入与退出渠道,促进建立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提高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设立重庆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构建重庆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说,精神状态很重要,文化素养很重要。有了文化,就有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本领。有了思想内涵,有了文化品位,重庆就有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 6 月 18 日,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到

10、2012 年,把重庆初步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 新风尚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人心 近来,山城重庆出现一种新风尚: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不少人都随身携带“口袋书”一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包含古今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从去年 12 月出版发行到今年 5 月 31 日,6 辑读点经典发行量超过 125 万册。从第三辑开始,读点经典登上了重庆书城销售排行榜榜首。 重庆的文化新风尚不止这一个。“红歌”传唱,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市已开展红歌传唱活动 5 万多场,3900 多万人次参加;“讲故事”活动,短短数月时间,从重庆人民大礼堂讲到了居民小区和

11、农家院坝,举办故事会超过 1 万场,直接听众 1042 万人次;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和群众性的“传箴言”活动,3 个月累计上传 18.1 万条,转发短信 562 万条,参与用户达 587 万人次,成功地实现了用先进文化占领手机传播阵地。 从直辖前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的开展,到直辖后对三峡移民精神的总结提炼和宣传,从 2006 年延续至今的“重庆城市精神”的讨论,到去年“五个重庆”建设目标的提出,以及“唱读讲传”活动热潮的掀起,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的精神文化之路“脉络”清晰可见。 近日,一项对 11 万人的调查显示,87.7%的干部群众表示“唱读讲传”活动犹如绿色的“氧吧”、强身

12、健体的“钙片”,提振了全市人民精气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新变化新变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今年春节前后,巫溪、城口等远郊区县的农民足不出村,就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文艺表演和电影。让他们受益的,是“双送”(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 重庆市从 2006 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3 年来,共完成农村放映任务 47 万余场,观众 1.2 亿人次。“现在,乡里村里办红白喜事,经常会邀请电影放映队免费给村民放上一部好看的电影。”江津区电影放映公司负责人彭清模颇为自豪地说。 直辖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坚持“亦城亦乡、先急后缓、建管并重、持续发

13、展”的思路,在西部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 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农民群众看书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看文艺演出难、搞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基本解决。 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变化日新月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重庆大剧院等民心工程成为了城市文化新地标,国泰艺术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也在建设中。据统计,目前重庆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 29 万平方米,是 1996 年的近 5 倍。今年“五一”,郭沫若旧居、杨尚昆故里等13 家文博单位免费向市民开放,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发生了一次“井喷”。目前,重庆免费开放的文博单位已逾 30 家,位居西

14、部前列。目前,“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正在加紧构建。全市已建设图书馆 43 个、文化馆 41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455 个、村文化室 1400 个。同时,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也全面铺开,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 92.88%和 96.42%,基本实现农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影率 100%和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新跨越新跨越文化产业发展步入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快车道”5 月 13 日,第十二届“渝洽会”开幕,总额达 368 亿元的 66 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引来了 62

15、 家国内外投资方的关注。投资者们看中的是重庆文化产业的活力与创新力。重庆市国有文化产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陈扬说:“这是重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首次集体亮相,也是项目与资本市场大规模对接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重庆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重庆文化体制改革始于 2003 年。2004 年,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它是由市政府出资组建并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解决了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缺位”的问题。随后,重庆歌舞团等 38 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先后通过转企改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

16、电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等四大国有文化集团首次实现资产突破 100 亿元,收入突破 50 亿元,分别比 2004 年增长了 69%和 37%,充分发挥了国有文化资产在文化事业、产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民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是重庆文化产业中的新亮点。记者从市文资公司了解到,民营文化产业 2007年实现增加值 79.23 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 69.4%,同比提高 0.1 个百分点,增速超过29%。重庆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印刷业、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广告业、会展业、动漫制作和影视剧制作等门类,并在这些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刚“出炉”不久的2009 年重庆文化产业蓝皮书显示:2007 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 亿元,达到 114.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6.6%,高于 GDP 增速 11 个百分点,占 GDP 的比重为 2.8%,对全市 GDP 的贡献率为 4.4%。“重庆文化体制改革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令人振奋、予人启发。”这是日前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