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812370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xxxx- xxx,定义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药物外渗的分期 临 床 表 现 药物外渗的分类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定义,渗出:是指静脉输液 过程中,非腐蚀性 药液进入静脉管腔 以外的周围组织。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定义,外渗:是指静脉输液 过程中,腐蚀性药 液进入静脉管腔 以外的周围组织。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新生儿:仅能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血管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造成外渗。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

2、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发生外渗,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动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增加外渗的可能。无法沟通的患者:由于烦躁、知觉障碍,易发生外渗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疾病因素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

3、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血管硬化,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竭、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操作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解刨位置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4、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药物外渗的分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期 组织坏死期,渗漏后23天沿静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大、疼痛,可出现发热。,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早期局部肿胀红斑、持续刺痛。,常见临床表现,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常见临床表现,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常见临床表现,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

5、肿胀,常见临床表现,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如何判断药物发生外渗,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如何判断是否外渗,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小范围 外渗,药物外渗 引起局部水疱,大范围外渗,化疗药物外渗,药物外渗分类,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做好患

6、者的宣教,正确拔针及按压方法,血管的选择,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物外渗预防,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输注药液,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常规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有特效解毒剂、拮抗剂的应用解毒剂、拮抗剂进行封闭。 根据药物的特性给予冷敷、热敷、药物湿敷、土豆片外敷、中药外敷、物理治疗等处理。,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

7、织的损害。常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 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但小儿冷敷掌握不当易发生冻伤。,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热敷 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 (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因其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对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长春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理疗 其

8、他还可采用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超短波理疗等方法处理。当药物外渗经处理无效、外渗致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时,应及时行切开减压术。一旦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则应将其广泛切除,并换药或植皮。,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药物方法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药物方法 乙醇外敷:75%-95 乙醇外敷用于渗漏性损伤的

9、组织,因其能抑制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抵制炎症有关。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小水泡的处理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大水泡的处理(直径1cm以上) 伤口消毒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粘贴贴水凝胶片状敷料,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溃疡形成的处理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抬高患肢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必

10、要时手术治疗,外科处理 如果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疼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愈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具体的手术时间、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核磁共振检查及荧光素注射加紫外线照射法可以帮助判断外渗范围,用于确定手术范围。,钙剂外渗的处理,1、一旦发现液体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用5ml注射器连接输液针头,抽吸输液针头及细管内未进入皮下的药液。 2、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程度。 3、用0.25%0.5%普鲁卡因或者0.1%利多卡因封闭疗法,以缓解肿胀部位的发炎损伤症状,并纠正其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这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最关键的一步。 4、局部湿敷香丹(复

11、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有活血化瘀药,能减轻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强心、耐缺氧、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 5、用25%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的功效。 6、TDP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液、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消炎去肿的目的。,氯化钾外渗处理,1、早期处理:发现外渗时根据药物特性及局部组织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回抽残留药物,更换输注部位,抬高患肢、制动。 2、局部封闭:常用0.5%利多卡因 + 地塞米松针5mg 或 1% 普鲁卡因皮下环形注射,可减少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轻疼痛。也

12、可以应用静脉应用硫酸镁。从而有效地预防静脉反应和疼痛。 3、药液外渗后使用马铃薯切片外敷时间越早,红肿消退越快,从而越早减少患者的不适。在取材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优质马铃薯,无变质生芽或变绿,防止因吸收大量变质马铃薯所含龙葵素而中毒。,甘露醇外渗的处理,1 湿敷 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20%甘露醇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可采用654-2湿敷,配合酚妥拉明局封效果好,也可采用25%50%硫酸镁湿敷。 2 封闭疗法 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常用0.25%普鲁卡因或0.1%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封闭。 3 中西药制剂 依照中医祛瘀活血消肿方法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

13、疼痛疗效好。如:烫伤膏外涂肿胀部位治疗输液外渗效果好。 4 照射疗法 可用红外线照射10min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654-2 10mg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min左右23次/d,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脂肪乳外渗的处理,1、在输注脂肪乳剂过程中,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药物输注,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然后接无菌注射器尽可能抽吸渗到血管外的药液后迅速拔针,压迫针眼23 min,立即用25%50%硫酸镁液冷湿敷,渗出药液较少者,可自行吸收痊愈。 2、局部用酒精擦敷外渗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透明质

14、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脂肪乳外渗的处理,3、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m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 4、7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盖上瓶盖。每隔4h换药1次。,局部封闭的方法,用4号半或5号半针头,从漏出部位外范围或红肿皮肤的边缘向中心呈点状环形、菱形或扇形缓缓皮下注射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局部封闭的方法,菱形封闭,化疗药物外渗常规局部封闭方法,常用方法:扇形封闭或环形封闭+冰敷(或结合药物特性热敷) 常规药物:生理盐水5-10毫升+2%利多卡因100毫克+地塞米松5毫克 环形封闭方法:结合外渗范围大小选择多个穿刺点,按下图方法边推注药物边退针进行环形封闭(箭头所指为针尖方向),环形封闭,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