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9920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标准讲解课件(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规范的特点:从资料采集和资料整理两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规范中突出了关键录井工序要求,对资料突出了适用性。1、对仪器的性能指标和量程范围进行了规定;2、对目的层段的录井工序作了具体规定;3、对一些新的录井技术和特殊钻井条件下的录井工作作了规定;4、在成果资料整理上,不再上交一些过程记录及辅助记录;针对测井地质的发展,将录井实物剖面舍弃;对一些重复的资料进行分类合并;5、对录井资料的格式和填写内容、方法进行详细规定;6、对录井完井报告框架及编写内容进行了规定;7、行标和国际接轨,一些绘图格式和图例发生了变化。,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录井资料的采集 1 4 录井

2、资料的整理 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颜色图例及代码 16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原始记录封面格式 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原始记录格式 18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原始统计表格式 30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随钻岩屑录井图格式 33 附录F(资料性附录) 随钻岩心录井图格式 34 附录G(规范性附录)录井报告封面及扉页格式35,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的项目、内容及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区域探井、预探井、评价井录井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开发井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3、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1 范围,GB/T 18602 -2001 岩石热解分析 SY/T 6610-2005 石油定量荧光录井规范 SY/T 5788.3-1999 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SY/T 6028-94 探井化验项目取样及成果要求 SY/T 6294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3.1 地质录井 3.1.1 钻时录井 3.1.1.1 钻具管理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方入、井深和下接单根)、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

4、(全面复查钻具),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3.1.1.2 录井密度(间隔) 录井密度(间隔)为1m,单位用“min/m”表示,保留整数。 3.1.1.3 井深校正 仪器记录深度与单根深度误差小于0.2m,每单根校正一次仪器井深。 3.1.2 岩屑录井 3.1.2.1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 3.1.2.1.1 可根据盆地、地区具体情况确定岩屑录井井段。 3.1.2.1.2 岩屑录井间距应根据盆地、地区及层位的不同来确定,现场录井应根据实钻剖面的变化调整录井间距,在非目的层钻遇含油气层及特殊地层应加密取样。钻井取心井段,正常进行岩屑录井工作。,3 录井资料的采集,3.1.2.2 样品质量

5、 一般探井每次取干后样品质量不少于500g,区域探井应取双样,重点探井目的层应取双样,其中500g用于现场描述、挑样使用,另500g装袋保存。 3.1.2.3 样品的采集 3.1.2.3.1 迟到时间的确定 3.1.2.3.1.1 目的层之前200m及目的层,每100m实测一次; 3.1.2.3.1.2 非目的层,井深在1500m前,实测一次;井深在15012500m,每500m实测一次;井深在25013000m,每200m实测一次;井深大于3000m,每100m实测一次。 3.1.2.3.1.3 每次进行实物迟到时间测定后,对理论迟到时间进行校正。理论计算迟到时间应与实物迟到时间相对应。 3

6、.1.2.3.1.4 取样时间为取样深度钻达时间加上迟到时间。,3.1.2.3.2 取样位置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取样位置,但每口井必须在同一位置。 3.1.2.3.3 样品采集方法 3.1.2.3.3.1 样品数量较少时,全部捞取;数量较多时,采用二分、四分法在砂堆上从顶到底取样;每次取样后,应清理余下样品。 3.1.2.3.3.2 每次起钻前,应取完已钻井段的全部岩屑样品。若遇特殊情况,起钻前无法取全的岩样,下钻后进行补捞。 3.1.2.4 样品的清洗 3.1.2.4.1 水基钻井液录井的岩屑应使用洁净的清水进行清洗;油基钻井液录井的岩屑应采用柴油、洗涤剂、清水进行清洗。 3.1.2.4.2

7、清洗应充分显露岩石本色,以不漏掉油气显示、不破坏岩屑及矿物为原则。 3.1.2.5 样品的干燥 3.1.2.5.1 环境条件允许应采取岩屑自然晾干,并避免阳光直射,否则,可采取风干或烘烤干燥方法,烘烤岩屑应控制温度不大于110,严禁岩屑被烘烤变质。 3.1.2.5.2 见含油气显示的岩屑严禁烘烤,只能自然晾干或风干。,3.1.2.6 样品的整理、标识干燥后的样品应装入盒(袋)中,标明井号、井深。 3.1.2.7 岩屑描述 3.1.2.7.1 描述方法 3.1.2.7.1.1 挑选真样逐包定名,分段描述。 3.1.2.7.1.2 岩性鉴定应干湿结合分辨颜色,对浅层松散岩屑要干描和轧碎描述结合,系

8、统观察辨认岩性,挑选岩样,反复比较分层定名,从上至下逐层描述。 3.1.2.7.1.3 不能定论的岩屑,要注明疑点和问题。 3.1.2.7.1.4 岩屑失真段,主要内容描述后,要注明其失真程度及井段,进行原因分析,用井壁取心资料及时校正和补充。 3.1.2.7.2 描述内容 3.1.2.7.2.1 岩性定名、颜色(代码见附录A)、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有物、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显示情况。 3.1.2.7.2.2 碳酸盐岩定名主要依据岩石中碳酸盐矿物的种类,次要依据岩石中的其他物质成份。着重突出与岩石储集油气性能有关的结构、构造特征。,3.1.3 钻井取心录井 3.1.3.1 钻井取心的原则

9、区域探井、预探井钻探目的层及新发现的油气显示。 为确定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局部层段含油性、生油指标、接触界面、断层、油水过渡带等情况。 邻井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 区域上特征不清楚的标志层。 确定完钻层位及特殊地质任务。 3.1.3.2 钻井取心井深控制 3.1.3.2.1 取心之前起钻,应在钻头接触井底,钻压为“23t”的条件下丈量方入。 3.1.3.2.2 取心下钻到底,取心钻进前应丈量方入,核实井深。 3.1.3.2.3 取心钻进结束后,割心前丈量方入。 3.1.3.2.4 取心时下钻、起钻方入的丈量应在同一钻压条件下进行。,3.1.3.3 岩心整理 3.1.3.

10、3.1 岩心出筒、清洗、含气试验及油气显示观察 3.1.3.3.1.1 岩心出筒时观察油气显示情况,按由左至右,由浅至深的顺序摆放岩心。 3.1.3.3.1.2 除密闭取心外,岩心应清洗干净,同时进行浸水试验,观察油气水显示特征,并做好观察记录。对易挥发的含油气岩心,应及时采取封蜡等保护措施。 3.1.3.3.2 岩心整理、丈量及标识 3.1.3.3.2.1 清洗后的岩心,根据岩心断裂茬口及磨损关系,对岩心进行最紧密衔接,并按由浅至深的方向在岩心表面画方向线,要求每个自然断块岩心均应有方向线。 3.1.3.3.2.2 由浅至深丈量岩心长度,注明半米、整米记号,在该筒岩心的底端注明单筒岩心长度。

11、 3.1.3.3.2.3 由浅至深,按自然段块的顺序进行编号,编号的密度一般为:碎屑岩储集层0.2m一个,泥岩、碳酸岩、火成岩及其它岩类0.4m一个,并在每筒岩心的首、尾及编号尾数逢“0”及“5” 的编号签上填写该筒井段。,3.1.3.3.2.4 按由浅至深的顺序依次装入岩心盒中,并对岩心盒进行系统标识,包括:井号、盒号、筒次、井段、岩心编号;在单筒岩心底放置岩心挡板,注明井号、筒次、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层位。 3.1.3.4 岩心描述 3.1.3.4.1 分层原则 3.1.3.4.1.1 一般岩性,厚度大于等于0.1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油气水产状等有变化的层,均应分层描

12、述,小于0.1m的层,作条带或薄夹层描述,不再分层。 3.1.3.4.1.2 厚度小于0.1m、大于等于0.05m的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有地层对比意义的标志层或标准层均应分层描述;厚度小于0.05m的冲刷、下陷切割构造和岩性、颜色突变面、两筒岩心衔接面及磨光面上下岩性有变化均应分层描述。 3.1.3.4.1.3 含油气岩心描述应结合岩心出筒及整理过程中油气显示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 3.1.3.4.2 描述内容 3.1.3.4.2.1 岩性定名、颜色(代码见附录A)、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缝洞、含有物、地层倾角与接触关系、物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情况、含气试验情况,对含油

13、气变化情况进行二次描述。,3.1.3.4.2.2 碳酸盐岩定名主要依据岩石中碳酸盐矿物的种类,次要依据岩石中的其他物质成份。着重突出岩石的缝洞发育特征,与岩石储集油气性能有关的结构、构造特征。 3.1.3.4.3 含油级别的划分 按SY/T5788.3-1999中标准4.1条款执行。 3.1.3.4.4 含水试验方法及含水级别的划分 用滴管将清水滴在干净平整的新鲜岩心断面上,观察水珠的形状和渗入情况,包括以下四级:a) 速渗:滴水后立即渗入,具水层特征。b) 缓渗:滴水后水滴向四周立即扩散或缓慢扩散,水滴无润湿角或呈扁平形状,具含油水层或致密层特征。c) 微渗:水滴表面呈馒头状,润湿角在609

14、0之间,表示微含游离水,具含水油层或干层特征。d) 不渗:水滴表面呈珠状或扁圆状,润湿角大于90,表示不含游离水,具油层特征。,3.1.4 井壁取心录井 3.1.4.1 井壁取心原则 岩屑失真严重,地层岩性不清的井段。 钻井取心漏取及钻井取心收获率较低的储层井段。 未进行钻井取心,岩屑录井见含油气显示的井段,为落实其含油性及归位有困难的层段。 岩屑录井无油气显示,而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可疑油气层及参照井为含油气层的层段。 判断不准或需要落实的特殊岩性井段。 3.1.4.2 井壁取心质量要求 3.1.4.2.1 井壁取心数量以达到井壁取心设计目的为原则。 3.1.4.2.2 井壁取心的质量应满足现场

15、观察、描述及分析化验取样,长度不小于0.01m。 3.1.4.3 井壁取心的整理及标识 井壁取心出筒后及时清洁表面钻井液,装入井壁取心瓶中,并在井壁取心瓶上粘贴标签,标识井号和井深。,3.1.4.4 井壁取心的描述 按本标准3.1.3.4.23.1.3.4.4条款执行。 3.1.5 荧光录井 3.1.5.1 录井井段及密度(间隔)要求 3.1.5.1.1 岩屑逐包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储层逐包进行系列对比分析,并保存滤纸。 3.1.5.1.2 岩心全部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储层按产状进行系列对比分析,并保存滤纸。 3.1.5.1.3 井壁取心样品逐颗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储层逐颗进行系列对比分析,并

16、保存滤纸。 3.1.5.2 系列对比分析 取岩石样品1g,研磨成粉末,用有机溶剂(氯仿或四氯化碳)5ml,浸泡4h后在荧光灯下,观察溶液发光颜色,并与本地区同层位标准系列进行对比,确定荧光系列级别。 3.1.5.3 荧光定量分析 按SY/T 6610-2005 执行。,3.2 气体录井 3.2.1 录取项目及内容 3.2.1.1 随钻气体检测, 烃类气体检测包括全烃和组份;非烃类气体检测,包括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3.2.1.2 后效气体检测,包括烃类气体检测和非烃类气体检测。 3.2.1.3 热真空蒸馏分析(VMS)。 3.2.2 录井井段及测量密度(间距) 3.2.2.1 随钻气体检测 3.2.2.1.1 预探井、区域探井进行气体录井;评价井目的层应进行气体录井,非目的层是否进行录井应根据盆地、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 3.2.2.1.2 烃类与非烃类气体检测连续测量。 3.2.2.2 热真空蒸馏分析 3.2.2.2.1 在目的层之前进行两次分析,其中一次为钻井液基值样品分析,另一次为进入目的层之前50m内样品分析。 3.2.2.2.2 进入目的层后每12h或100m之内应进行一次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