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95472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校高二《箭与歌》刘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枣庄三中 刘冉)课 题箭与歌课 型 诗歌新授课课 时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作者简介(划线部分)2、积累名句能力点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教育点1、在多加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意象的寓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2、注意体会语言的形象、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深刻。重难点1、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2、学习诗人借助于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极普通的意象传达深刻的内涵的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运用这两个意象写

2、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箭与歌板书,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一、文学常识(PPT)1、作者简介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

3、兰,是当地有声望的移民家族的后代,少年时代在家乡波特兰度过。他熟悉大海和家乡的自然风光,熟悉当地老一代移民的故事和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1836年起在哈佛大学教书。其间一直在写诗,主要诗集有夜吟奴隶之歌海边与炉边候鸟集等,其著名长诗有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和迈里斯斯坦狄什的求爱记等。1854年,朗费罗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后期主要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写作,同时翻译欧洲文学名著。2、资料链接 (1)相关知识 朗费罗是将欧洲的古典诗歌形式娴熟地运用于表达新情感新主题

4、的第一位美国诗人,也是美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较短的抒情诗和十四行诗是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中最好的篇章。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他的诗歌的体裁和风格非常的多样化:歌谣、十四行诗、叙事记、抒情诗、诗剧,他都一样的娴熟。其诗歌的风格也能呈现出异彩而迥异:在生之赞歌村里的铁匠里,我们看到了作者讲奋斗、讲拼搏、兢兢业业、务实的诗歌风格,而在楼梯上的旧钟表有魂儿萦绕的房子浮木燃起的柴火里则体现了作者飘逸诡谲的诗风,箭与歌金色的夕照等诗见出了作者凝练、隽永的诗风,夜之颂和夜的降临则表现了作者轻灵、温馨的诗风,候鸟雨天雪花则使我们看出了作者在情与景的融合中创造出奇特

5、的意境美的才能;船的建造是作者诸创作手法(叙事、抒情、比喻、象征)并用而构成的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失去的青春则体现了作者淳而又淳的抒情才能;作者也并不乏有活泼以及凄婉的诗风,前者是在孩子的时辰、后者是于积雪形成的十字架和顺遂自然中得到了体现。而且作者也善于化典籍为神奇,譬如安狄米恩,一个月神和安狄米恩牧童,在作者笔下化出了一首意境多么美的爱情抒情诗。 (2)名句分享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

6、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富兰克林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戴高乐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大声朗读全诗,请思考: 诗人所描写的射出去的箭的特点是什么?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第三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研习新课:事象与物象都溶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

7、“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诗歌中“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寓意又是什么?明确:箭的特点: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寓意: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小结:这一节写“箭。“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遵循文本自然界顺序回答,逐段解决相关问题。)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讨论: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

8、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明确:不好,“吐”字突出歌声强劲有力,准确生动。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上有没有关联?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补充:这一节写“歌”。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表面上看,第二节与第一节毫无关系,其实是以箭作为歌的喻体,诗人的描绘揭示出某种相似。(遵循文本自然界顺序回答,逐段解决相关问题。)指名朗读第三节,思考第三节在全

9、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三节写“箭”和“歌”的归宿,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支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遵循文本自然界顺序回答,逐段解决相关问题。)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1.朗读全诗,自由讨论这首诗在构思有什么特点?明确:箭与歌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它构思巧妙。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空中”,都是

10、“不知落于何方”,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的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基础。这样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 2.学生熟读全诗,总结语言特色。 明确: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诗中并无“生死与共”、“忠贞不渝”之类的豪迈誓言,而是刻画了朋友之间心灵的默契,友情的深沉真挚,表现得生动感人。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

11、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四、当堂达标,拓展提高(PPT)下面欣赏吴奔星的诗别。这也是一首讴歌友谊的诗。请同学们就这首诗的构思谈谈自己的看法。别吴奔星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 留下了整个的你! 明确:这首诗,第13小节,我们读来感觉很平常,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来;待我们读完全诗,才知道这是

12、必不可少的铺垫。没有这三小节,也就不可能有升华的45小节,第5小节神采飞扬的最后两句也就不可能有。进一步分析,知道这首诗还不仅巧在这里,还巧在13小节列举,45小节分承。第4小节24句,第5小节13句,分别和第13小节相照应。这首诗在写法上和箭与歌差不多。相比较而言,这首诗,用得意象更多,生活气息更浓厚,更合中国读者的口味。五、布置作业(PPT)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审题提示 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 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说明友情就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友情

13、的彼此默契的特征。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色。箭与歌用“箭”和“歌”这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下面是朗费罗箭与歌的原文和另一种译文。比较品味,说说你更喜欢哪种译文。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尝试着翻译。答题要点两种版本都译得不错,各有千秋。题目不是要求比较译文的优劣,而是谈更喜欢哪种译文,要具体谈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仔细揣摩中,或动手翻译后,加深对原作精美之处的体会,从而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后记:此文篇幅不长,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不难,可以通过朗读训练等环节来帮助学生感悟主题。教学应重点应放在在多加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意象的寓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注意体会语言的形象、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深刻。拓展部分,是课文的必要补充,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自然延伸,要适可而止,不要画蛇添足。设计亮点:本诗之说以成为名篇,不仅由于它歌颂了深厚的友情,而且由于她它构思巧妙。所以我把体会构思的巧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此外,这是一篇歌颂友情的诗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反过来体会文本之美,从而更好地体会友情。作业是开放性的,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