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95067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震相-应旨对三政策 壬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应旨旨对对三三政政策策 壬壬戌戌 a a_ _3 31 17 7_ _1 10 02 2b b寒寒洲洲先先生生文文集集卷卷之之四四臣谨对。臣窃以为国有三大 瘼。在于三大政之外。三 瘼不祛则三政不举。曰姑息也。 曰文具也。曰 偏私也臣请 略陈之。夫所谓姑息者。临机不断。苟安目前之谓也。古圣 王所以保邦 于未危。制治于未乱者。必有大奋发大振刷之道。今而专事玩愒。不务 更张。使炎炎之火。驯致燎原。涓涓之水。终至滔天。弊到极地。莫可收拾。夫所谓 文具者。虚声先布。实惠未究之谓也。古圣 王所以维持天下。固结人心者。以其推实 心行实政。今而忧劳 嗟伤之意。只发于言语文字之间。 拯捄矫革之举。靡闻于事为

2、做措之间。比如大病垂死之人。不急下对症之剂。而为医师者衍说病源。赞叹药方而 止。此何益于 回元续命之实乎。夫所谓偏私者。喜同 恶异循情害理之谓也。古圣王之 御极出治。必以公心公道。奉三无而用四正。为臣下者。亦无敢互为朋比。相与盖 庇。今而仁厚之过。浸 昵于颜私。宽纵之失。渐 致乎欺蔽。人心日以渝而天理日以 晦。是三瘼者。反复相 仍。酿成百弊之原。而三政之不理。 尤由于此。田政之不早 改量。军政之不早 査塡。还政之不卑拔 逋。此非姑息而何。 恩纶广布。深轸民隐。 德意旷絶。舆情欣抃。而在下者不思对扬。 犹复因循。瘠民肥己。视若常事。大而庙 堂之禀处。小而使臣之关结。骤而观之。非不恰好。而惟事漫漶

3、。了无措处之一事。 此非文具而何。守令之始 逋揜逋。俱有当律。而以其权戚之相倚。情势之难 恝而曲 护之。胥吏之公私偷弄。罪犯狼藉。而以其 赂遗之奉。役使之便而宽 贳之。此非偏 私而何。日者乱民之变。处处 猬起。万千为羣。 迫逐守宰。戕害吏校。以其迹则 疑 有所酝酿。而究其心则非出于怨国。故温 谕一下。相率退散。罪魁授首。平民返亩。 盖以贪官之剥割。甚于豺虎。奸 胥之偷窃。恣于狐鼠。民不聊生久矣。而特以列圣朝 沦肌浃髓之泽。我 圣上恭己爱物 之德。孚感有所。乱萌自消耳。然而民 罔常怀。天 实难谌。及今措画。厘祛积弊。则此正转危为安之机。兴衰拨乱之会也。臣生长闾里。 目见民事之艰虞。讲求时务。 粗

4、知弊源之 有在。今因圣问。 敢效芹曝之忱 。惟圣明 察焉。臣伏读圣策 。自有国之大政。 止古制之可援 欤。臣双擎百拜。有以知我殿下深 轸君国子民之道也。窃谓一国之大柄。莫先于三政。盖无野人则莫养君子。揆文敎 者。必奋武卫。田之有赋。所以制国用。军之有籍。所以 诘戎政。而若夫还谷之 法。 亦出恤民之意。丰则 敛之以为不虞之备。 凶则散之以为赈济之资。此皆御 世之大权。 守国之良规。是以先王刱设之初。严立其科条。 后圣继述之曰。恪遵其典宪。什 一 之法有常。而下无多取之怨。队伍之数不 紊。而上无搜括之 劳。散之于春耕不足之日 而民蒙其利 。敛之于秋稼旣同之后而国有其备。凡此三政之大要。不可一日而

5、弛坏。 奈何升平已久。法网寝踈。 田赋则科外 之诛求岁增。军籍 则额内之实数日朘。 至于 还谷则捧之以精凿而给之以朽壳。 邑多逋吏而上纳愆期。里多逃户而指征无处。目今 矫捄。诚难为力。然臣尝闻孔子曰人存则政举。司马氏曰有治人无治法。欲捄三政之弊。惟在择人而责成之耳。 请因圣问。历稽牒。尧衢耕凿。有粒烝之 谣。而不言其田之有赋。 舜阶干羽。有振旅之说。而未闻其军之有籍。田赋之法。昉于禹贡。 军籍之制。肇于周礼。三 壤咸则。九等成 赋则神禹之尽力沟洫也。四两为卒。五师为 军则姬圣之克诘戎兵也。大率三代之治。寓兵于农。丘 浚所谓六乡之官。皆折冲御侮 之人。六乡之人。皆敌 忾伏节之士者也。 若夫还谷之

6、 法。则上世之所未有。夏 谚之 秋敛省助。助之而已。 未闻还征之 说。汉史之春和 赈贷。贷之而已。亦无取耗之 规。 魏李悝之平籴。有上熟中熟之异。汉寿昌之常平。有增价减价之别。其籴也以钱而易谷。其粜也以糓而易钱。温 公所谓民赖其食。官取其利。法之善者。无过于此。然 若谓今之还政。实出于是。则规例恐有不同耳。秦废井田而汉未能复之。广川名儒。 至有限民名田 之议。田制固已紊矣。而荀悦汉纪。 乃谓官收百一 之税。惠优于三代则 汉之田赋失之宽矣。唐 世则行户赋之法。课户 一丁。岁入租二石 。田无饶瘠之差而 经界不定。户有流亡之患而簿书难详。宋 臣林勋上政 本书。言宋二税之数。视唐增 至七倍云。则唐宋以

7、来。税法失之 苛矣。以言乎兵制 则汉置南北 军于京师而郡国有材 官。南军则调之于郡国。北军则调之于畿辅。当是时也。兵农未分。其曰卒更者。 犹今之正兵也。其曰过更者。犹今 之布保也。其法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出钱三 百。雇人赴 徭。可谓严矣。唐初 十道置府六十四 。上府兵千二百人。当宿卫者皆以 番上。而一变为长屯。兵制尽坏。 长屯者如今之收布而代番也 。及至开元之末。 募 士宿卫。名为彍骑。兵农之分自此始。上陵下替 之患生矣。宋之兵制有三。曰禁军者。 京师之骁勇也。厢军者。诸州之鎭兵也。 乡军者。团结防守之兵也。苏轼所谓天下之 兵。不耕而聚。仰给县官。有患而 无利者此也 。以言乎还政则宋孝宗时

8、。朱 晦庵设 行社仓于崇安五夫之间 。每石收耗三升。然其处之也。以乡而不以县。守之也。以士 而不以吏。其行之也。以忠爱 恻怛之心。而未尝有聚敛亟疾之意。此与今之所谓还上 者。不可同条而 共贯也。皇明以来。义仓之法。源于隋制。又不免属于州郡而典以 官吏。丘浚尝言急于取足。不复计其美恶。恐其 浥烂。不暇待其荒歉。所予者不必所 食之人。所征者多非所受之辈。盖指此也。吾东罗济之间。文献无征。 还谷之有无。 臣实未闻。而正庙御制还饷策。若 曰还之一字。我国所独。 则罗济所行。恐不过如 故国川贷还之规 。而不足为据也。于皇本朝。受命永昌。圣神相继。法制大备。田制 则初仍丽代 之旧。共分三等。而粤在世宗朝。

9、改用贡法。田分六等。年分九等。十分 实为上上年。六分实为中中年。二分实为下下年。每岁九月望前。守令审定年分。观察 使启闻政府 。六曹议启定税。上上年每一结收二十斗。上中年收十八斗。以是为差。 递减二等。下下年只收四斗。而所实只一分则免税。其量田也则一等田尺长准周尺 四尺七寸七分五厘。六等田尺九尺五寸五分。而十尺为把。十把为束。十束为负。 百负为结。每二十年改量成籍。常分者谓之原田。或陈者谓之续田。新加耕全灾伤 病未耕田。皆有状告。踏量成簿。条理详密。法意周全。均赋薄敛之意。蔼然于其间。 而近来百度解弛。田 制尤坏。庚子量案之后。更不修举。驯致分等无别。赋税不均。 此非法之不善。直以因循而失之耳

10、。军制则国初设行五卫。中卫曰义兴。龙骧虎贲为 左右卫。忠佐忠武为前后卫。其军士则各道各鎭。随地远近。分番入属。此实唐家 府兵之制。阴雨之备。莫此为良。而但无定将定军。纪律不明。中叶以后。三营设而兵 农分。衙门广而廪 费伙。训炼都监之设。在于宣庙朝。此乃国势板荡。因时变通之宜。 京师重地。不可无居守之兵。汉之北军唐之北衙。亦此意也。御营之设。肇 于仁庙 甲子。文简公臣郑蕴以为兵众则厉农。 司广则费国。禁卫之设。始于肃庙壬戌。而文 正公臣许穆常言癸亥后军门之设。盖出于勋臣 宿将图执兵 柄。以为自专之计。其法 不如五卫之 便顺。此其建置之得失。不难知矣。 若夫放军收布之规 。始于梁渊之议。 当初必以

11、为安平无事时。 多数立番。无益于事。除 其番使归农业。收其价以补军需。 公私两便。而殊不知利之所在。奸 窦启焉。长官之加征迭捧。 胥吏之索赂偷簿。罔 有纪极。所纳之布。类出于卖身典舍寃 悯无告之余。而所代之卒。毕竟是市井游手脆 软无用之物。 蠧国病民。莫此为甚。 但番上之行。民苦于离乡远赴。而情愿纳布。 初纳二疋布。而又困于征纳。 故许减一疋 而民情欢洽。今则 一疋犹难准纳。至有逃 窜贿免之弊。法以时变。无宁复旧之为便乎。 至于还谷则 其留作军需。 有似汉初之 敖仓。散为赈资。有似河内之发粟。取耗补用。有似社仓之息米。然古之仓谷。皆田 租之所入。而今之还谷。出于田税之外。古之粜法。以卖米买物而

12、名。而今之以贷给为粜者。非其本义。古之息米。利归于乡社。而今之取耗。利归于官司。仍作经费。 固出于不得已。而到今变通。在所不已。臣于三政。槩陈源委。而不敢广引。以违圣 敎。臣伏读圣策 。自国初三政。 止汪然兴涕 者乎。臣双擎九顿。 益觉迷衷之陨 越。 大抵三政之设。法意甚媺。田赋所以出经费也。军籍所以御外侮也。还谷所以备赈 资也。上而司 饔之供御。下而百官之 饩廪。非田赋则无所资也。内而城府 之警守。 外而边圉之防守。非军籍则无以应也。天时之有水旱饥馑。而老弱不免于塡壑。 邦 政之有甲兵调发。而转输每患于乏粮。此 又还谷之所由起也。设施之际。条理井 井 而不紊。颁行之初。舆情 忻忻而胥告。我国

13、田税之薄。几乎三十而税 一。则四百七 十一年之间。民不以赋 敛之烦苛。归怨于上矣。升平日久。民不知兵。 隶军籍者悉 皆按堵乐生。无离乡赴 戍之劳。入番之军。又皆坐食 廪料。游闲度日。则我国之为军 者。良亦幸矣。 旧谷将尽。新麦未登。市价如金。饶户 遏籴。室已悬磬。 釜自生尘。 而县仓发粟。不至虚壳。则南亩之馌。西畴之种。 尙可取办。于是 受之于谷贵 之日。 还之于谷贱 之时。假使八斗之受而一石之纳。其利犹 不些。且况歉荒一臻。饿莩相 望。而抄饥有命。开 赈有日。名登公簿。喜动黧面。入饘出粟。如获拱璧。则原其本 意。岂不媺哉。夫何古法寝微。百弊蜂生。以言乎田制则量案已久 。虚实相蒙。 田 确而结

14、多者。问其主。则谨 拙之士愚贱之氓 也。土沃而结 寡者。问其主。则豪民 猾 吏符同作奸者之田也。近年 水灾浦落居多 。朝家给灾之数。通计八路。 动逾万结。 而从中幻弄。自下隐匿。末乃以略干零数。爬俵于民间。以杜豪黠之口。而哀此竆民。 曾不沾一把半束之惠。 厥或给灾之 地。常年起垦。固当 査还。而给贿者非頉而冒仍。 不贿者虽灾而尽起。大率 一境之内。还起五十结。则只以十余结。草草报营。而仍作 隐结。视为私槖。目今度 支所总田结之外。通 一国隐漏之结。不知为几许万结。国计 渐削。民竆益切。而守令之 俸入。月加岁增。恬不知愧。世受国恩。不思图报。 一 至此乎。以言乎军政则内而总管外而节鎭。 虚簿徒存

15、。实额无多。目今生齿日繁。代 塡非难。而十年前见在军簿者。纳贿移名。冒称幼学。十居七八。其次则托名于某厅某 院之保而图避身役。又其次 则托迹于豪右之家。 曰墓直曰廊属 。受其庇护。免于闲丁。 最下竆残愚蠢若尔辈。仅列于正 兵束伍之籍。或一身而四五番。甚至八九番。盖其内 外族戚之无后 而移录者也。每当收布之际 。逃窜不得。 充纳无由。族征之不足而洞 征之。洞征之不足而坊征之。阅其簿则百年前身死之名也。问其人则十岁前乳臭之儿 也。军额旣如此。则其器械可知。弓矢腐朽。不堪控引。炮铳破碎。不曾放火。其他 鍪甲钲器。又皆散亡而无存。如许之军。用之于何处乎。以言乎还政则冬间收纳。 粟必扬箕。米则流脂。 斛

16、上色落。征索多端。一包加纳。 并耗至五六 斗。而春后受粜。 都是虚壳。 非尘则糠。非蒿则薪。归家簸出。所得者一包而只一二升。尤甚之 邑。 一人而负三十石。 号诉于营邑之间。而终不得直。逐年白纳。且 有营作京作之令出。 而乘时刁蹬。定限严急。官人四出。鸡犬不宁。 鬻妻卖子。号哭彻霄。觳觫 桁杨。 宛转鞭扑。江纳纔毕。 山饷又督。石栈氷路。人负牛駄。十顚九 仆。竭尽心血。而 点退改舂。其寃切骨。及其分等之际。 富势之家。用贿而免。残独之户。偏被其害。 至有竭一岁 之所农而不足以充纳者 。吏逋收刷之际。又有权详之 谬例。分之以三四钱 或五六钱。而捧之以具耗一石。其利十倍。 故左右图嘱 。请得营门之移贸。挪移换弄。 无所不至。多 逋之吏。不下 一杖。受还之民。 替受其祸。逋上生逋。还外添还。俱是 职此之由也。上纳之积年 稽滞。下纳之减木加划。都由于 此辈之现化 。各司胥徒之倍 增情钱。倭译训导之纳 赂干嘱。其弊尤酷。为长官者又从以加作尽分法外之事。 规 利于其间。 诸般仓色之 稍涉腴任者。先图请 札。更纳暗债。每番巡仓。例有阖眼之资。 其他首吏之加下弥缝。 营库之杂色别供。愈出愈奇。 吏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