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

上传人:au****y 文档编号:55789888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文学课件)第三节歌德(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歌德,一、生平与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座里程碑。,创作生涯的四个时期,1770年至1775年,狂飙突进时期 崇尚自我、追求个性自由、反抗社会束缚、充满叛逆激情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1773),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维特的烦恼:,爱情的烦恼 事业的烦恼 社交的烦恼,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

2、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1775至1786,魏玛十年 1786年至1805年,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之行和与席勒合作时期。 托夸多塔索(1790) 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年出版),1805年至1832年,晚期。 诗歌集西东合集(1819) 中德四季晨昏吟咏(1827) 小说亲和力(1809)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2),二、浮士德,(一)题材来源 德国十六世纪的民间传说 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1587)、马洛的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1593

3、) 十八世纪的莱辛、克林格尔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浮士德,序曲 两场赌赛 五场悲剧,书斋悲剧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天 帝与靡非斯特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基本情节概括,(二)浮士德追求真理的五个阶段及其寓意,天上序幕 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的争论:人究竟是善还是恶,是进取还是沉沦。 书斋悲剧 隐喻人文主义者对脱离现实的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渴望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亲密联系。,爱情悲剧 表现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幸福,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 政治悲剧 概括了歌德10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和其他曾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经验,表现

4、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迷梦的破产。,艺术悲剧 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艺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 事业悲剧 浮士德通过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既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关于“理性王国”的蓝图,也是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三)主题思想,哲学层次 (1)对人性善恶的哲学思考。 天上赌赛:上帝 至善 魔鬼 至恶 书斋赌赛:浮士德 具体的善 魔鬼 具体的恶 浮士德自身矛盾:善与恶的矛盾体 世界的矛盾运动过程:至善至恶(外化为具体的善恶体现物)的矛盾特征作用于具体的矛盾体人,而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追求着至善至美,以求达到向至善至美的回归。,(2)对人生

5、价值的执着追寻。 人生的五大欲望:求知欲、情欲、权力欲、审美欲和自我实现欲。 浮士德的悲剧原因在于追求者的有限能力和追求目标不可穷尽性之间的矛盾 突出了他为追求人生意义和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执着精神。,社会层次 运用象征的手法,对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三百多年来欧洲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人格层次 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和探索的实践精神。 其人格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四)靡非斯特形象,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 代表了社会历史观上的虚无态度,不相信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代表了消极与停滞; 有现实社会中一些恶徒的影子; 非常机智灵活,观察事物极其

6、敏锐。,(五)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关系,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辨证的统一体。 性格对立。 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 靡非斯特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否定精神,否认人的理想和努力,是人性恶的代表。,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 靡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 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潜伏着一个靡非斯特。 浮士德的善与靡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六)艺术特色,创作方法:以幻想为主,写实和幻想相结合。 大量采用古代、中世纪的神话传说和各种虚构的、幻想的、神话的形象。 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场面描写与人物塑造: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 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劣、和谐与混乱等场景交替出现: 人物对比,哲理意味:场景、情节和人物均有象征寓意。 表现技巧 超时空技巧 变形技巧 文体技巧 杂糅多种诗体 兼具所有剧种 语言技巧,道德层次 浮士德作为完整人性的代表,提供了一条道德净化之路,即人应该不断克服生命本能情欲,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权势、虚荣、安逸和美的诱惑,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