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8827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建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 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 年 12 月 26 日) 徐 建 华 12 月 26 日上午 9:00,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 表大会在市会议大厦隆重开幕。市委书记徐建华代表中共东 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转型升级建 设幸福东莞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核 心任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 线,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努力

2、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科技 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 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成为广东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 业之城、生态文明之城、平安和谐之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 幸福东莞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努力争当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的排头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 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5%。以下是报告全文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东莞转型发展 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

3、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 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开 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 高水平崛起而不懈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 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一、坚坚定定转转型型的的五五年年历历程程 在 2007 年 1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 大会上,市委确立了 “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 谐新东莞 ”的发展战略。近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用共同愿景凝心聚力,用集体智慧共谋转型,用务实举措狠 抓落实,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 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4、和党的建设都 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 转型升级的道路。在 2009 年、2010 年全省市厅级党政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中,连续两年名列全 省第二。 科学发展有效推进。 2010 年完成生产总值 4246.5 亿元,是 2006 年的 1.6 倍;人均 GDP 比 2006 年增 长 30.5%;每平方公里 GDP 产出从 1.07 亿元增加至 1.73 亿元;单位生产总值地耗、能耗、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 耗分别下降 35.9%、16%、23.9%、28.8%。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 年的 0.5:57.3:42.2 调整为

5、 2010 年的 0.4:50.9:48.7,实现了 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 源配置等 “六个优化 ”。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从2006 年的 3 家增加到 11 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园区并成为广 东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 级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2010 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 51.7 亿元,是 2006 年的 4.4 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 超过 3500 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5 家。全市外 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435 家,比 2006 年增加 42

6、7 家。 2010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2006 年增长 53.4%。专 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006 年的 2.2 倍和 4.2 倍。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五年来市财政投入573.1 亿 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同期市财政支出的69.5%。2010 年城 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6 年 增长 41%和 43.1%。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 2006 年的 44 辆增加到 2010 年的 68 辆。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 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设施在国 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莞产原创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特 别奖、鲁迅文学

7、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文化奖项, 被确立为首批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 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 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 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五五年年来来,围围绕绕推推动动转转型型,主主要要做做了了以以下下几几方方面面的的工工作作: (一)转变观念引领转型。我们突出思想观念转型,自 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双 转型战略,以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 为契机,大力推动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群众打破传统模 式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

8、,努力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 破除影响转型的各种障碍。突出发展理念转型,贯彻落实省 委汪洋书记提出的 “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 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的重要论断,适时提出 “四个不是而 是”,号召引导干部群众坚持 “四个忍得住 ”,树立 “结 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 ”的发展理念,坚持 “好了伤疤不忘 疼”,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从招商引资、 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防止传统模式复归。突出知 识结构转型,先后组织领导干部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 西南、西北及中原等地学习考察,组织正职领导赴澳大利亚、 新加坡、日本、韩国培训,对全市近2 万名干部进行 300 场新技术新产

9、业基础知识培训,促进广大干部开拓视野、更 新观念、掌握现代产业知识,提升引导转型能力。 (二)调整结构推进转型。我们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 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完善转 型政策,制定了 “126”政策框架,出台了发展太阳能光 伏及 LED 产业的奖励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48 条等推 动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转型方向,积极推动服装、家 具、鞋业、毛织等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引导IT 产业、 电气机械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水平,做大做强高端 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产业 发展层次不断提升。突出转型重点,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变 经营模式、优化企业形态

10、、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层次、 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国内市场。推出扶持现代产业“四个 30 项目”、商贸流通业 “四个十大 ”项目、民营工业 50 强、服务业 50 强等系列举措。强化转型动力,实施科技东 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集中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创新企业扶持,引进组建中科院云计算 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1 个、行 业性科技创新平台 12 个、博士后工作站 9 个、省级工程 技术中心 4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9 个。打造转型载体,举 办“电博会 ”、“漫博会 ”、“台博会 ”、“外博会 ”, 在国内 20 多个大中城市举办东莞外贸商品展销周和名

11、特优 产品展销会,支持台商成立 “大麦客 ”拓展内销,与沃尔 玛、阿里巴巴等共同搭建商贸合作和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台 湾 15 家产业服务机构在莞设立办事处推动台企转型,与香 港合作设立专业服务中心推动港企转型。高标准建设松山湖 台湾高科技园,启动并推进虎门港、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为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提供了优良载体。 (三)创新体制驱动转型。我们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创 新,努力形成有利于 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强 化引导激励机制,制定实施 “八个 10 亿元”帮扶企业措施, 建立市镇村统筹开发、村级引进重大项目财政奖励、纳税返 还、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量化分类考评等 机制

12、。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在13 个中心镇和 3 个市属园 区铺开简政强镇工作,下放管理权限500 多项。加快村级 体制改革试点,对经济排名靠后的285 条村给予每年 2.39 亿元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补贴。构建转移淘汰机制, 优先为投资额 5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提供用地,坚决关闭 小火电机组、 5 万吨以下纸厂和 “四纯两小 ”企业,加快 莞韶、莞惠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鼓励部分低端环节有 序转移,为优质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四)改善民生促进转型。我们坚持把握转型发展的民 生导向,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强化民生保障,在全国率 先实行千元红包新政,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 服务、基本

13、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先后6 次为困 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和生活补助,向困难人员和毕业生 发放就业补贴,为 80 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向困难残 疾人提供补助,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改善民 生环境,基本建成六大森林公园,珠三角绿道网东莞段全线 贯通,环城路、西部干道、惠常高速、环莞路一期建成通车, 轨道交通、东江水库联网、东引运河污染治理、7 个环保 产业基地、 4 座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34 项污 水处理工程和 35 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基本完工。提升民生 幸福,在全省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 费,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14、, 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全覆盖。市人民医院新院、市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等 “三院一中心 ”投入使用,市中医院新院基本 建成。推动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全 覆盖工程,以 “每天绽放新精彩 ”为整体宣传口号推广东 莞城市形象。促进民生协调,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建立 市内“双到”扶贫机制,市财政连续5 年共为每个欠发达 镇提供 5 亿元的扶贫贷款贴息,为欠发达村提供300-700 万元借款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目前已有54 条贫困村、 2850 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同时,高质量完成四川汶川映秀镇 援建任务,扎实推进与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西藏林芝、 广西河池以及韶关、云浮等地的对口帮扶。

15、(五)强化管理支撑转型。我们着力加强社会管理,为 转型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大社会治安整治,连 续五年把社会治安工作列为民生实事之首,在全国率先成功 “治摩”,整治 “黑网吧 ”、打击非法行医、扫除 “黄赌 毒”等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 显提升。促进社会和睦和谐,率先将新莞人等群体纳入全市 一体化社保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新莞人计划生育优待扶助 办法,建立新莞人积分制入户入学等制度,实施新莞人 “圆梦计划 ”和“新莞人培训 ”工程,保障新莞人民主政 治权利,使新莞人与东莞同转型、共成长。推进城乡统筹就 业工作,开展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行动,全市劳动 关系保持

16、和谐稳定局面。建立33 个镇街(园区)综治信访 维稳中心、 597 个村(社区)工作站、 132 个企业工作室 和 22 个诉前联调工作室,促进转型期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强化监 管责任,深化专项治理,加强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 通安全、水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管理。推进社会民主法 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及其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人 大、政协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作用充 分发挥,统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 作取得新进展, “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六)加强党建保障转型。我们坚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和先进性建设,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全面强化理 论武装,市几套班子领导带头开展闭门读书活动,加强党性 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积极推动党建创新,在省内率先设立 619 个党代表工作室,成立社会组织工委,“两新”组织 党建工作保持全国前列。公开选拔部分单位副职、挂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