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783309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公共文明行为训练与社会实践,一、公共文明行为训练 (一)爱护公共设施 (二)维护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卫生 (四)维护公共安全 二、社会实践 (一)社会调查 (二)社区服务 (三)社会干预,一、公共文明行为训练,199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一) 爱护公共设施,(一) 爱护公共设施,(一) 爱护公共设施,

2、(一) 爱护公共设施,(二) 维护公共秩序,(二) 维护公共秩序,(二) 维护公共秩序,(二) 维护公共秩序,(二) 维护公共秩序,(三) 维护公共卫生,(三) 维护公共卫生,(三) 维护公共卫生,(三) 维护公共卫生,(四) 维护公共安全,(四) 维护公共安全,(四) 维护公共安全,(四) 维护公共安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长期承担的许多社会职能,逐渐移交给了各种社会机构。社区的社会职能在不断扩大和强化,社区生活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小学生已有粗浅的社区生活经验,从中年级开始应该接受一些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 以社区生活为平台,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

3、的社会生活常识与公共道德启蒙教育。,二、社会实践,(五) 参与社区建设,(五) 参与社区建设,作为一种教育途径,训练有教学、指导和管理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的技能、体验和态度的获得,都依赖于实践锻炼、操作和练习;教师不论是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动作技能,还是促进学生的心智技能的发展,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 由此可见,训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道德教育中,它同时也是智育、体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体现在课外活动中,也贯穿在直接的道德教学之中。,本讲小结:训练育人,训练育人中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训练不是目的,而是途径 那种把训练当作目的为训练而训练或进行机械性训练和强

4、制性训练的做法,违背了训练的育人目的,泛化了训练的价值内涵。,注意问题一,院长根据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好成绩,作为评价好学生的标准,进而在工程系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背概念、照搬习题,最终导致学生除了在考试的过程中费尽心机、投机取巧之外,在实践操作和创造力方面的严重缺乏。,案例:三个白痴(3 Idiots),训练育人中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教师须要对训练给予必要的指导 作为学校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要实现其所应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学校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努力。 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适当指导。在活动之前,训练活动必须经过精心地设计和策划;在活动进

5、行中,教师必须把握机会、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指导性评价。,注意问题二,在“浪潮”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指导的意识,听任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得“浪潮”活动失控、升级,以致沉浸在“浪潮”活动中的学生不能自拔,最终酿成“杀人”、“自杀”的校园命案的悲剧。,案例:浪潮,训练育人中需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训练只是教育途径之一 训练需要与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指导等其它教育途径相结合,从而成为“全方位德育”中对其它德育手段的实施发挥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注意问题三,试论训练与德育的关系。 为什么说训练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结合实际分析活动课程的利与弊。 试论课外活动的德育机制。 有人认为,训练就是走过场,纯粹就是做,只要做了,不管学生怎么想,做得如何,都算是一种“训育”。试用有关的事实和理论分析和评论这种观点。,讨论与思考,谢谢大家! 王占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