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8330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沪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三章第三章 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声的世界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 度不同. 2.知道人耳的结构,知道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超声的特点及应用,知道次声的危害. 【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 次声波. 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的应用和次声波的危害. 3.运用转换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实验器材扩大实验现象

2、. 4.分组讨论交流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 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题 1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 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 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小华 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 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 解析

3、: “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这说明人说话时,声带 在振动;“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由 此可以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将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现象, 转换成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桌面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可以用转 换法,将桌面的振动放大.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例题 2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4、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 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 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 中最慢.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雷声就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所以选项 A 正确;声音 3 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先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里,然后再由水传给鱼,鱼听 到声音被吓跑,所以选项 B 正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得最 快,钢管是固体,所以最先听

5、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所以选项 C 不正确;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选项 D 正确. 答案:C.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声音的特性 例题 3(多选) (山东青岛中考)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解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难振动,振动的越,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 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 A 正确,符合题意

6、.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 他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 B 正 确,符合题意.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小,故 C 错误,不符合题意.物体振 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 D 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ABD 例题 4 小明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发现琴弦音调的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 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 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猜想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

7、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4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 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没有填完,为了验证猜想 3 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你填完整.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 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 解析:由于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琴弦的多个因素,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采取控制变量法. (1)为验证猜想 1,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 A、B、C 进行研究.为 验证猜想 2,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

8、同的琴弦 D、F 或 H、I 进行研究. (2)如果验证猜想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 横截面积相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钢(或尼龙)的数据相同,即 80、1.02(或 100、1.02).(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 面积、材料都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答案:(1)A、B、C;D、F 或 H、I;(2)80、1.02(或 100、1.02) ;(3)选取材 料、长短、粗细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例题 5 关于声音的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吭高歌”是描述声音的音调高 B.“那么

9、高的音我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震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音调高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解析:日常生活用语中的“高” “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在 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 “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 “小”来描述声音的 响度.“引吭高歌”是指放开喉咙大声的唱歌,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那么高的音我唱不 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震耳欲聋”是描述声音的响度大;“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B. 例题 6(湖南怀化中考) “洋装虽已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能听出

10、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哪一特征来断定的( )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音速 解析:使用分析法解答本题.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我们能听出“洋装虽已穿在身,但我心 依然是中国心,”是台湾艺人张明敏所唱,依据就是不同人的发声部位特征不同,发 出的音色不同. 答案:C 5 例题 7(北京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

11、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解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三是在接收处减弱.玻璃属于固体,玻璃可以传播声音,故 A 错误;不同乐器有不同的音色, 故 B 错误;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则音叉发声的响度 不同,故 C 错误;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为 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故 D 正确. 答案:D.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超声和次声 例题 8(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的动物能听见 B.次声波

12、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通过监测超声波,可以监测火山爆发 D.用超声波可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仪器 解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超声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次声波也不 是一无是处的,在自然灾害中产生的声音大多是次声,人们常常通过对次声的研究来预测 是否有自然灾害来临等.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故人听不到这两 种声波,但是有些动物是能够听到的,故 A 选项正确;次声波对人的身体的破坏性较强, 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在一些大型的自然灾害中都伴有次声波,故可以通过对次声的 研究来预测是否有自然灾害来临等,故 B 选项错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灾害中 都伴有次声波,故我们监测火山爆发通常是利用了次声波进行的,故 C 选项错误;用超声 波可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仪器. 答案:AD.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