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83241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练卷注注意意事事项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第卷卷本本卷卷共共 2 20 0 个个小

2、小题题,每每小小题题 3 3 分分,共共 6 60 0 分分。在在每每小小题题给给出出的的四四个个选选项项中中,只只有有一一项项是是符符合合题题目目要要求求的的。1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意在A调解诸侯纷争B反对争霸战争C规范社会秩序D恢复周王权威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法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此言论的基本主张是A尊儒抑法

3、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以儒为本- 2 -4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5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后汉武帝强行罢黜百家,独兴儒学。这种思想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A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C君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D统治集团内部治国理念的分歧6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

4、思想A强调“大一统”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8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皇帝举措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3 -汉武帝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C建

5、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9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10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借助天来限制君权11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

6、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1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4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3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

7、化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皇权强化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14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15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16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

8、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A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B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C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5 -D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1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

9、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19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20明末清初的活跃思想,“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其旨在A推翻封建制度,思想启蒙B否定儒家学说,反对孔子C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正常人伦D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第第 I II I 卷卷本本卷卷包包括括两两大大题题

10、,共共计计 4 40 0分分。考考生生根根据据要要求求进进行行 作作答答。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材料一材料一 新儒学指 12-17 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6 -材料二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

11、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22阅读下列材料。(20 分)材料一材料一

1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材料四

13、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 分)(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4 分)- 7 -第第卷卷1【解析】从题干材料“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可知,孟子倡导上下有序的礼治,故 C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规范社会秩序,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C2

14、【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变革。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 A、C、D 项。【答案】B3【解析】材料“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反映出治理国家,儒法缺少其中之一,都是不行的,这体现出儒法并用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法并用,故 ABD 项排除。【答案】C4【解析】春秋时期孔子主张的“书同文”“行同伦”到秦朝时期上升为国家政策,这说明文化领域的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秦朝正顺应了这一潮流,故选 B;题干说的是思想上升为国家政策,

15、A 只说到了思想,故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 AC;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打击儒家思想,焚书坑儒就是典型事例,故排除 C。【答案】B5【解析】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也会因时而异,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统治,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故 A 项错误;思想是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是道家思想存在问题,也不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故 B 项错误;统治集团采用治国理念是符合国情需要,不是分歧,故 D 项错误。【答案】C6【解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16、体系,故答案为 B。A 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 项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答案】B7【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 8 -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A8【解析】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