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81556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语文文言文复习过关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过关题过关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2、,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 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 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 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

3、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 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注释】既:尽。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重(chng):重复,再次。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勍(qng)敌:强敌。 胡耉(gu):很老的人。 儳(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 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2翻译下面句子。(2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

4、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 答。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 分)2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过关题(过关题(10 分)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

5、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 ,使臣受吏民之垢(谦 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 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 ,官益 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6、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2 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孙叔敖为楚令尹( )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 分)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4、邹忌向齐王、 “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 请说说理由。 (4 分)23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过关题过关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7、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 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

8、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 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鄙:边境。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瓶:水 瓶。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箕畚运于

9、渤海之尾( ) 汝之不惠 ( )帝感其诚( ) 越明年(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之” ,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 ,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5、甲乙

10、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17公输公输过关题过关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 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 类。 ” (选自公输 )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 若已。

11、”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 子 ) 【注释】处:闲居。如:应该,应当。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 (1 分)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1)舍其文轩( ) (2)此为何若人( ) (3)过故人( ) (4)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 3、翻译句子。 (2 分) (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2)子不若已。4、 【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2 分) 5、墨子高超的劝说艺

12、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 【乙】两段文字说明。 (3 分)18孟子两章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于安乐过关题过关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 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

13、。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 注释:求益:求得长进。凌忽:凌,欺侮;忽,轻视。同列:同辈。疾之:怨恨 他。鸱枭(chxi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增加)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

14、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过关题过关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