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78384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本与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师本师本”与与“生本生本”作文指导课之迥异作文指导课之迥异连南县顺德小学 陈新媚2011 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两次指导学生完成语文 S 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话题“我的一次科学尝试”时,后一次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感想和体会:2011、2012 学年我任教两届六(3)班,两届学生都写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批改后我做了如下数

2、字统计,反映出写作效果大相径庭:学生学生数学生写作雷同人数雷同率学生写作创新人数创新率2011 届六(3)班474187.2%612.8%2012 届六(3)班45715.6%3884.4%2011 届学生我采用“师本”作文指导方法。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我煞费苦心寻找了一个科学小尝试带电的报纸并在班上当着学生的面演示了一遍:我首先展开手2中的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接着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然后掀起报纸的一角,再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最后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思考着。完了

3、,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终于明白了是静电,因为在你用铅笔摩擦报纸时,已经产生了静电,所以当你把报纸贴在墙上时,自然会被吸住。我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我的一次科学小实验全班 47 位学生有 41 位学生写了这次实验带电的报纸,大多数能实验过程写得较具体 ,也能把科学原理和小奥秘介绍清楚,因为他们看到了实验过程,听到了同学的发言,所以这次习作的质量还好,我帮助学生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但是感觉学生的作文雷同率很高,好像“克隆文”,导致“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现象发生了,我心中隐隐感觉不快。这次习作我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里,割裂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闭目

4、塞听,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土壤,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我不断思考:如何解决学生写作雷同率过高的问题呢?后来,事情终于有了转机。2011 年 6 月到广州参加全活生本教育培训回来后,我感触很深,生本教育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让我豁然开朗。我在 2012 届六(3)班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次我改变了策略。采用“生本”指导法,在作文指导课前两天,我布置了一道前置性作业:在家做一次科学小实验,上网或到图3书室查找有关这次实验结果的相关资料,带上实验材料回校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并说出其中的科学原理,做得好的小组加分。在课上我让以生本小组为单位上台做实验,八个生本小组分别做了八个实

5、验:瓶子赛跑、漂浮的针、会吃鸡蛋的瓶子、筷子的神力、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有孔纸片托水台上的学生 踊跃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台下的学生睁大双眼看个究竟,大家一起感受小科学带来的乐趣。最后我点拨总结,整节课无一学生开小差,人人喜笑颜开。第二节课我让学生把科学小实验写下来。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脸上带着微笑拿起笔沙沙地写起来,这次学生习作百花齐放,既张扬了个性,又书写了个人情怀,下面列举学生的部分精彩文段,以飨读者:我把实验材料准备好了,我小心翼翼剥去熟鸡蛋的壳,将纸片撕, 扣到瓶口,我的手刚一松开,鸡蛋就“扑通”一声掉进玻璃瓶里了。“太 好了。我成功了!”我欣喜若狂。“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明白,于是,

6、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原来是纸条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 体里的氧气被耗尽。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玻璃杯口堵住了,而外 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取代消耗掉的氧气,火熄灭后,瓶内气温下降, 气压降低,有一定弹性的鸡蛋就被“吸”入瓶子里。(唐小兰写的会吃鸡蛋的瓶子)我用一块长方形木板和几块砖头做成一个斜坡,接着分别将水 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两个矿泉水瓶中。我把这两个瓶子放 在斜坡顶上,我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实验搞砸,这时,我的脑海里闪 过一个念头;是装有沙子的瓶子先滚下来还是装有水的水的瓶子款下 来呢?我怀着好奇的心轻轻把手松开,咦,两只瓶子好像龟兔赛跑一 样,一个飞快地向前冲,一个却慢吞吞

7、的往下滚,我睁大眼睛看清楚 了,跑在前面的是装着水的瓶子,跟在后面的是装着沙子的瓶子。为 什么它们滚下来的速度差别这么大呢?我问爸爸,爸爸告诉我是因为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装有水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4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装有沙子的瓶子下滑速度慢得多。我既成功的 做了一次科学实验,有尝到了科学实验带给我的无穷的乐趣。(沈元媛写的瓶子赛跑)我在家准备好一个塑料杯和一根筷子,半斤米,我用塑料杯装了 满满一杯米,随便摁了摁便把筷子插入杯中,我是否能把杯子提起来 呢?我刚提起筷子,筷子就孤身一人起来了,装有米的被子还稳稳站 在原位。是不是力度不够呢?我把筷子拔出来,又用力把筷子使劲插 入杯

8、中,这次筷子还是孤零零的自行出来了。肯定是米除了问题,这 次我又把筷子抽出来,在米上下功夫,我用尽全身吃奶的力气把米粒 摁下去,直到筋疲力尽才松手,然后,我把筷子插回杯子,我用右手紧 紧地握住筷子,又用左手的大拇指摁了摁筷子周围的米,心中默念着: 老天保佑,这次一定要成功我一边默念,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杯 子,紧张地把筷子题了起来,杯子和里面的米粒好像同情我似的,紧 紧“黏着”筷子。可是,为什么要使劲把米摁了又摁才能把筷子提起来 呢?第二天回校我请教了科学课的张老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由于杯 内的空气被挤了出来,而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 米粒之间紧紧地黏在一起。所以这时筷子能把装满

9、米的杯子提起来。(苏巧雯写的筷子的神力)这时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他还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精辟的论述明白告诉我们,习作之溪水来源于生活的 “源泉”,有“源泉”便有“溪水”,为了“溪水”长流,就要引导学生到生活是徜徉,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能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次指导学生习作,我从转变观念开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创造性,学生习作过程中5自主性强、自由度大、创新意识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开放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露,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原本单一的思维变得丰富起来,认识和感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励和激发,创意表达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这些文章背后,是有个性、有主张、有思想的学生。我欣赏他们的棱角,欣赏他们的思想,欣赏他们大胆而又富有创意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