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7735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语文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运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小学 郑松龙“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应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 ,对现代教育及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标准还把“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确定为总目标中的十项具体目标之一。在阶段目标中,要求第二学段(34 年级)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 “能提

2、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第三学段(56 年级)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小学语文教科书,也把“查找资料”写进了很多课文的课前“预习” 、 “阅读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之中,可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的需要。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不习惯、也不会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整理,我们的老师也很少对查阅资料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只是简单布置一下:

3、“明天要上*课,请大家回家查阅相关资料。 ”在课上也只是找几个同学介绍一下,为学习新课做个铺垫,而有时候学生查阅的资料对不上教学的要求,没有多大用处,即使资料都好,老师也不敢占用过多的课堂学习时间来研究学生所查的资料。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小学生查阅、运用学习资料呢?一、查不查?一、查不查?坚持查阅资料、合理运用资料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大课程观的角度看,这里的资料不仅仅是指书面文字资料,还可以是实物、模型、图画图表、音像、标本等等。这些资料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可一旦经由学生查阅,就隐含了学生的劳动在其中,它可能是孩子通过各种途径独立完成的,也可能是孩子与家长、同学、朋友共同完成的,不管是

4、那种形式,都是孩子的社会活动,其中蕴含着孩子的想象、思考、合作、汗水与微笑。 “资料”已不仅仅是“资料” ,更是一种学习,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习惯与价值观等。2查阅、运用学习资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一种非常实在的学习过程,非要不可。二、查什么?二、查什么?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运用查阅资料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般常识类说明文(如恐龙 敦煌莫高窟 秦兵马俑等) ,非常需要大量具体、形象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适合辅助以查资料的形式进行教学;而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如散文、议论式的文章)偏重对文字内涵的揣摩,允许多元解读,过多的资料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用不着

5、多查资料。目的性是资料查阅的主要依据。资料查阅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并善于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效整合起来。如教学恐龙一问,课前可以根据“掌握各种恐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种或几种恐龙,查阅它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第一课时后,可以根据“学习运用几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动物”这一学习目标,让学生寻找身边熟悉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写成日记;课后可以根据“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这一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以备交流” 。这样,教师布置查资料时,任务说明得具体,操作性强,考虑到了学校、学生可能占有的资源情况,学生能力与条件,学生就能够自己查阅了。三、怎样查?三、怎样

6、查?查阅资料是一种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才能保证高效。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家庭条件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分任务,单独查阅,然后进行交流、分析、整理,形成学习资料。1、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1)请教能者法。首先让学生思考什么人可能拥有自己想要的资料,指导学生根据对他人的一般情况的了解,分析别人的特长,有目的地寻找能者;其次,指导学生有礼貌、有交际技巧地向他人请教、和他人商量,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2)网络检索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利用“关键词检索”法来检索相关资料并整理信息,从而更好地学习。小学课本中涉及很多国内外的伟人、名人,孩子们不一定都了解;另外,有些课文蕴含着

7、特定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使课文难以理解;还有一些课文涉及到学生还未掌握的科学知识,要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进行网络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外知识的空白,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让学生从文3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感受和体验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2、教给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1)制作卡片法。教学生制作“信息资料卡” 。我在教室内布置“读书角” ,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课外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并把其中有价值的或与学习有密切关

8、系的资料摘抄在“信息资料卡”上。卡片用 64 开大小的纸为宜,上端注明“标题” 、 “类别” 、 “资料来源” 、 “刊登日期” ,以便分类保管和查阅原文。平时,特别专注于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2)分类剪贴法。用一本硬面抄,前面空几页写好分类目录,平日找到好的资料,就剪下来(或复印下来)贴在硬面抄内,编上页码,再在前面目录中记上标题。这样搜集资料简便省力,检索、运用起来也十分方便。(3)记录出处法。有的资料内容众多或原始资料珍贵,不便剪、印,这时可以将资料名称写下来,后面括号中注明出处。如学习负荆请罪一文,要查“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资料,即可写成“完璧归赵(史记出版社年

9、版第页-页)”。可以用硬面抄按字母表顺序记资料(同字母开头的资料直接按记录先后顺序排列,不影响查阅)。(4)日记素描法。让学生经常把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可以写一些观察日记,有目的地观察人物、动物、植物、景物等,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还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还可以写读后感、“搜后感” ,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总结一下,写下感想。 四、怎么用?四、怎么用?1、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展示、评价。为了充分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一起商量材料处理的方法,并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展示。通过开设信息课,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创造让

10、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收集了信息,如果没有机会展示,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便会渐渐失去兴趣。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平台。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剪贴报,办手抄报。开始时,可以办综合性的小报,随着收集的资料不断丰富,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所拥有的资料和兴趣爱好,学办某一领域的专题小报。如爱科学 、 小荷报 、 学语文 、 动物报等。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4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

11、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把自己查阅的资料编成材料集或放入材料袋,一段时间后进行全班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对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编上目录,在自己感受较深的材料下面写上读后感;还可以整理归纳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材料,写成文章;或者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作为作文的素材等等。经过多次加工的材料,逐渐内化成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材料,对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大有裨益。更多的是将学生收集的资料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对那些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找到合适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并适时采用多种形式(主题展览、墙报张贴、与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展示这些同学所

12、搜集的各种资料,为别的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大多数学生自觉搜集资料的兴趣。2、可以对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利用主要的形式有:一是为其它学科所用;二是与探究性阅读、研究性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相结合,增加资源的多次加工利用的机会;三是放到自己的资源库中,根据需要对材料本身不断进行阅读、积累、加工,并在多次利用中,整合多次积累的材料,不断存入自己的长期记忆库中。总之,老师要从“意义、方法和效果”的高度对查阅资料进行研究,避免查阅资料的“教师盲目、学生茫然、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改变过去查阅资料依附于阅读教学,成为阅读教学中由课内走向课外的一个简单环节这一不合理现象,使查阅资料本身就成为阅读学习的一种形式,使“查阅资料”这一学习行为超越资料本身,指向学习方法的获得和情感、态度、习惯的养成,以及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合作等能力。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