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76316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 高二历史高二历史 第第卷(卷(4848 分)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第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他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后,再填涂。其他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2、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1 15 5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1.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 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14 年以前, “经济竞争”和“争夺 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是 A. 英国和美国 B. 法国和德国 C. 英国和德国 D. 美国和日本 【答案】C 【解析】 1914 年以前英国和德国在经济领域、殖民地领域的竞争是最为激烈的,所以“经济竞争” 和“争夺殖民地”最为激烈的国家只能是英国和德国而非英国和美国等其他的三

3、个选项, 所以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 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 析。 2.2.从图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 20 世纪初的世界已连成一个整体 2 B. 20 世纪初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 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D.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答案】C 【解析】 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之前欧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 形成,所以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信息,选项 A 不符 合

4、题意,排除;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在材料中是不能直接体现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而非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选项 D 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3.3.“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 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 ”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日德兰海战 D. 索姆河战役 【答案】D 【解析】 索姆河战役属于陆战,索姆河战役中还首次使用了坦克,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马恩河战役不是是陆战的巨大转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

5、点,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日德兰海战不是陆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选 D。 点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具体涉及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 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战役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 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4.4.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德国政府现在所实施的潜艇战,是对所有 爱好和平国家所发出的战争宣言。我们现在已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我们的目的不 是为了复仇,也不是借此夸大国家实力,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这个

6、演说 A. 反映了欧美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协约国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 3 美国并不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美国这样说是为了掩盖参战意图,即选 B 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了欧美矛盾,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维护了美国的利益,选 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意在掩盖参战意图参加战争发战争财而非保护世界和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 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 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7、。 5.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 释正确的是 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 1917 年 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一战后的中国跻身强国行列 A. B. C. D. 【答案】A 【解析】 中国 1917 年参战,所以图中照片的拍摄是应不早于 1917 年,劳工们从事一些后勤工作, 所以的确也为协约国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军阀政府而非南京国 民政府,一战后的中国并未跻身强国行列,所以只有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6. 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8、。 到 1915 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 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 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 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D. 一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答案】B 4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 、 “ 旧的供应体 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 ”反映了当时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 争需要,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破坏社会生产力,故 A 项错误。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无法体现,故 C 项排除。妇女进入生产部门,与

9、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影响 7.7.与下面两幅地图变化有关的战争是 A. 普法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苏德战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两幅地图反映了奥匈帝国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等,这均是一战 之后的事情,所以与变化有关的战争只能是一战而非普法战争、苏德战争、二战等选项, 所以只有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地图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 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8.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不论从欧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 界大战都是一个

10、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 ”其“转折”表现为 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出现 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A. B. C. D. 5 【答案】A 【解析】 一战引发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就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世界性国际 政治组织国联也在一战后出现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也受到了美国的挑战,但科学 技术得到发展不属于“转折”表现,所以只有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9.9.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 140 万法国人死亡;在法 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 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

11、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材料反映了 A. 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B. 一战给欧美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危机 C. 一战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 D. 战争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实在是不可思议、既悲伤又恼怒”等字眼意在强调一战使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发生改变, 即材料反映了战争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变化,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自身正确 但材料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经济危机的问题,材料也没说 国家职能的变化,所以选项 B、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

12、 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0.1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 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马恩河战役 B. 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D.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形成联合国成立 【答案】B 【解析】 凡尔赛和约属于巴黎和会的内容,巴黎和会属于凡尔赛体系的一部分,所以选 B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马恩河战役是并列的关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 除;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是并列的关系,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13、排除;雅尔塔体系、两 极格局形成也是并列的关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6 11.11.在 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承认土耳其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放弃海外殖民地支付巨额赔 款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德国不得不放弃海外殖民地交给英法日等国,德国并且还得支付巨额赔款,但是承认的是 奥地利、匈牙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是不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所以只有选 D 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 12.12.1921 年英国首相劳合

14、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 20 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 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 ”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A. 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B. 调和美日之间的矛盾 C. 极力维护英日同盟 D. 加强与美日的友好合作 【答案】A 【解析】 英国的主要意图是从利益出发的,英国的做法纯粹是从维持英国在亚太地区利益出发的, 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C 均不属于“主要”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强 与美日的友好合作属于英国的具体的做法而非做法的意图,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 本题选 A。

15、13.13.“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 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上述内容发生于 A. 巴黎和会期间 B. 华盛顿会议期间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二战后初期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九国公约 ,而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制定 的,所以上述内容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而非巴黎和会期间、抗日战争时期以及二战后初 7 期等选项,所以只有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4.14.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 的义务之中,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这一条款

16、最有可能涉及 A. 裁军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国际合作 【答案】B 【解析】 “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为避免 卷入欧洲的集体安全问题而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所以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集体安全 而非裁军、委任统治以及国际合作的问题,所以只有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5.15.下列为 20 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国际会议。它们 1919 年 1 月 18 日巴黎和会 1921 年 11 月 12 日华盛顿会议 1941 年 8 月 14 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大西洋会晤 1942 年元旦26 国华盛顿会议 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 反映了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变化 都由大国操纵并损害弱国利益 都体现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