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68855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民不堪命矣!矣!”王怒,得卫巫,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以目。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 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 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王喜,告召公曰: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召公曰:“是鄣之也。是鄣之也。防民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之口

2、,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为民者,宣之使言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 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 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 用于是乎出;犹其有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3、。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 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 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 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 献

4、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 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 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 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 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 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

5、年,乃流王于彘。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详解详解国语是一部分国记载的国别史,所记述的年代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 年前 440 年)。 全书二十一卷,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片断,尤以记晋史最长,共九卷,齐、郑、吴最少,各一卷。据传国语与左传为同一 作者,都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又称国语之作,是为补充传之不足。故又称国语为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近代一般认为它与左传一样,是战 国时期的作品,并认为它是汇编之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最后经人编排整理而成书。国语详于记言、略于记事,基本上是记言体,故称国语。从史学和文学角度

6、看,国语远不如左传,但也有个别篇章在史实上可补左传之不足。其中一些文章,表现出较进步的政治倾向,语言上比较浅显,接近当时的口语。它的特点是记言重于写实,文字朴实、平易,但也不乏光彩夺目的篇章,召公谏厉召公谏厉王弭谤王弭谤就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范例。文章记西周末年厉王的暴政和他被逐的经过,层次分明,行文承转自然,详略适宜,能代表国语的风格。可划分为三段:先看第一段,写前因: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 (邵穆公邵穆公) )告王曰:告王曰:“民不堪命矣民不堪命矣!”!”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厉王,。厉王,周厉王,姓姬,名胡。公元前 878前 841 年在位。国,国,国都。谤,谤,议论或指责别人的过失。与后世的诽谤不同。召公,召公,邵穆公,名虎,又称邵伯虎,西周宗室邵惠公之后,厉王的卿士。堪堪,经得起,受得了。卫巫,卫巫,卫国巫人,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弭弭,制止。这段意是,周厉王非常暴虐,于是国内的人纷纷议论厉王的过失。召公对厉王说:“人民已忍受不了你这种暴虐的政命了!”厉王听后非常生气。他就找到卫国的巫人,使他来监视批评厉王的人,凡被巫人告到厉王那儿去的人一律被杀,这样,国人再也不敢议论

8、了,即使在路上遇见,也只能以眼睛表示感情,不敢张口说话。意思是敢怒不敢言。第二段,写谏辞:召召 公曰: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献曲, 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9、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财用于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农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农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 可壅也可壅也? ?若壅其口,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其与能几何?”?” 障障,本指防水的堤这里,指阻挡。壅壅,堵塞。宣宣,开导。列士列士,元士,上士。天子的士称为元士,以区别于诸侯的土。诗诗,此指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瞽,瞽,瞎子,此指乐官太

10、师,当时用瞽者当乐师。 曲曲,乐曲,其中多民歌,借职考察民情时政。史史,外史,史官。书书,指史书。师师,少师,是低于太师的乐官。 箴箴,原为有劝戒内容的文辞,这里指进献箴言告戒的话。瞍瞍,眼睛没有瞳人的瞎子。赋赋,吟咏,这里指吟咏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矇矇,眼睛有瞳人但看不见东西的瞎子。诵诵,朗诵。这里指朗诵告诫的话。百工百工,与“百官”同,指所有官吏。庶人庶人,没有官职的平民。传语传语,传言。平民不能到朝廷,但对政令得失的意见,可间接传达给天子。近臣近臣,周王身边臣子。尽规尽规,说尽规劝的话。亲戚亲戚,宗室、姻亲等亲属。补察补察,弥补过错察明是非。瞽、史瞽、史,指上文“瞽献曲”、“史献书”的鼓史

11、。耆、艾,耆、艾,年老有德行的人。修修,劝戒。斟酌斟酌,考虑取舍。悖悖,违背情理。原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阜阜, 增加。这段意是,召公说:“这是堵住人民的嘴巴啊!”堵住民的嘴,比堵住泛滥的河水更危险。硬堵塞河水而造成决堤,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人民的口也会造 成同样的结果。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畅流,治理国家的人要开导人民让他们说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一直到列士进献讽谏之诗,乐师献上民间 的歌谣,史官呈献记载史实的书籍,少师敬献规诫的格言,盲人唱劝诫的诗曲,另一种失明的人诵读讽谏的文辞,各种工匠也劝谏国君,平民百姓的意见可间接地传 给国君,常在国君左右的大

12、臣也进规谏之言,同宗的亲属亦弥补和监察国君的过失,(总之)乐 师和史官通过献曲献书来教导国君,年高有德的师傅则将各方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国君斟酌取舍,付诸实行。因此做任何事情才能不违背道理。人民有嘴巴可以 讲话,如同土地有山川一样,财富、用物就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如同土地有平坦、宽阔而湿润的地域一样,人民所需的衣服、食物从这里生产出来,而百姓的意见得 到发表的机会,政事的好坏才能因此反映出来。实现人民所欢迎的,防范人民所反对的,这才是增加财物、器用和衣食的办法啊!人民是在心里反复考虑再由口讲出 来,是考虑成熟后才流露在言词中的,又怎么可以去堵塞、禁止呢?如果封住百姓的口不让讲话,赞助国君的能有

13、几个人呢?”第三段,写后果: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三年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三年,过了三年,即公元前 841 年。彘彘,地名,在今山西霍县西北。这段意是,厉王不听从召公的意见,因此国都的百姓都不敢讲话。过了三年,(人民)就把厉王驱逐到边远的彘地去了。下面从三方面分析它的特点( (一一) )人物形象的粗线条勾勒人物形象的粗线条勾勒国 语虽然记事比较简略,但也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寥寥几字,就把一个人的鲜明个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试看厉王这个人物,着墨并不多,文中用“王 怒”、“王喜”、“王弗听”三个短句,非常简略而形象地刻画了厉王的暴虐昏庸。先用一

14、个“虐”字概括了这个暴君的残忍个性,接着用监谤、杀戮两件事,活灵 活现地展现了厉王专断、暴虐的形象。而一个“怒”字(不该“怒”的却怒了),和一个“喜”字(不该“喜”的却喜了),以及末段的“弗听”二字(该“听”的却弗听), 更把历王凶残、愚蠢,顽固的本性揭示得淋漓尽致。文中写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召公向他反映社会情况,他却怒气冲天,反而变本加厉,用杀人来“弭谤”,并且 还自以为得计,召公语重心长地向他反复比况,说明利害,恳切劝谏,他却仍执迷不悟,毫不听从。除了这些直接的描绘外,还有间接的烘托,“国人莫敢言,道路 以目”的白色恐怖气氛,不是又给厉王的狠毒嘴脸抹上一层丑恶的色彩吗?当然,这只是种粗线条

15、的勾勒。然而漫画式的速写有时倒反而十分传神,它的艺术感染 力并不亚于精致的素描。这里对厉王那丑陋、顽劣形象的勾画,不正是一幅见出其人灵魂精髓的绝妙的漫画吗?( (二二) )寓理于喻的说理技巧寓理于喻的说理技巧国 语重于记言,所以第二段乃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精华所在,这里有比喻,有例证,有议论,有恳劝,很富有文采和说服力。记的是召公的谏辞,对历王“弭谤”的 愚蠢行为,召公采取了“讽喻”的方式,援引故例,借用他事,寓理于喻,说之以利害关系,晓之以治国之方,以期唤醒厉王的昏庸、胡涂。全部谏辞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障”?民口胡可“壅”?但这正是迷信暴力、顽固不化的君王所难以接受的。于是召公用了两个比喻

16、来说明这个道理。首先用“防川”来比喻 “防 民”,治“川”如果采取“壅”的措施,必将导致“溃”而“伤人”的结果,所以“为川者决之使导”。当年鲧“壅川而败”,禹“决川而成”,这是为人所熟知的 事情,召公正是用这一浅显的生活常识,讽喻厉王注意“为民”的方式,指出治“民”如果采取“障”的办法,后果也不堪设想。最起码是“如之”(即“伤人必多”),实际上更有“甚”者(暗示“危及国王”)。因此必须“宣之使言”,才能避免这种严重的后果。怎样“宣之使言”呢?有历代先王的成例在,于是召公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各种人献言的职责和献言的方式,意在启发厉王:如果能“斟酌”纳川,就可收到“事行不悖”的益处。这一层从比喻着手,由反入正,即由“壅”民之害讲到“宣言之利。”当 然,仅仅是“可行而不悖”,打动不了暴虐国君的心,故而召公又再设一喻:把“民”之“口”比作“土”之有“山川”、有“原隰衍沃”。“山川”与“原隰衍 沃”是“财用”、“衣食”的源泉,是人民赖以生存、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础,而民之“口”,同样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