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68116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单元 熔铸民族魂魄 第8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站 增强文化认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原因;懂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2. 了解外来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辨别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学习目标,1. 多元文化的利与弊。 (1)利:当今世界处于 相互激荡的时代。多元文化满足了人们 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人们的 。 (2)弊: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构成了 。 2. 如何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1)我们要

2、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 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梳理,多元文化,日益多样化,视野,严峻的挑战,一切文明成果,(2)我们必须首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 ,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 ,不能动摇我们的 。 (3)要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树立对民族文化的 和 。 3. 什么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生活习惯的 ,是对民族文化的 ,是对本民族价值观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未来所持有的 。 4. 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 ,是现代化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

3、,也要进行 转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 、 ,增强其生命力、 和 。,传统文化,文化自尊,文化根基,自信心,自豪感,传承,延续,坚定信念,文化软实力,故步自封,创造性,拓展,完善,影响力,感召力,难点详解,1. 关于文化方面需要注意:(1)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2)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能说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3)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要抵制外来文化,发展民族文化要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2. 如何对待文化差异?(1)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外来的文化。(2)要善于

4、虚心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谐共处。(4)积极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珍爱本民族的精神家园。,随堂检测,1. 可口可乐、麦当劳、苹果手机等外来品早已为中国人所熟悉,甚至成了一些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中国文化已难再延续,将被逐渐淘汰 B. 外来文化都很优秀 C. 多元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失去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D.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大人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中学生无关,C,2. 包括粤菜、粤剧、广东音乐、广东

5、骑楼、黄埔军校旧址、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孙中山、六祖慧能在内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广东历史、人文地理、文化精华和民俗风情。“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的评选,有利于( )展示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提升广东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 全盘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保障 A. B. C. D. ,B,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国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对于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的文化交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6、 B. 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C. 增进了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 D. 使中华文化开始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D,4.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将古典元素成功地融入流行的歌曲中,实现了打动人心的优美旋律和连绵不绝的民族文化情感的和美统一。对这种风格的创作,你认同的观点是( )有利于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要受到人们的喜爱就必须使作品具有古典韵味 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更应该把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入作品中 A. B. C. D. ,C,5. 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

7、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汲取诗词之营养。这档节目的走红让我们感受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也要进行创造性转化 A. B. C. D. ,D,强化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1. 面对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 A. 辨识来源,自由取舍B. 加强沟通,消除差异 C.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D. 开放包容,弃同求异 2. 一条丝路两城歌中西合璧文化交流在西安上演。二胡、提琴,秦腔三滴血贵妃醉酒选段与歌剧我的太阳图兰朵在舞台上交替演出,赢得阵阵掌声。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8、 A. 在文化交流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B.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主导世界 C. 对外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是展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 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融合,不分彼此,C,A,3. 2018年4月24日,中国与乌克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周在基辅拉开帷幕。连日来,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的乌克兰宫宾客云集,气氛热烈。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专场“丝路情韵”、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精品展览“丝路新象”、乌克兰男声阿卡贝拉合唱团的无伴奏演唱一幕幕文化大戏接连上演,令两国观众如痴如醉。这体现了(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 要保护好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腐朽文化 C. 中华文化是

9、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D. 各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相互促进,D,4. 央视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广受关注赞许,好评如潮。很多网友表示,看了此节目激发了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并且想带动身边人一起阅读。作为中学生应该( ) A. 养成阅读的习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B. 两耳不闻窗外事,天天只背古诗词 C. 多看类似电视节目,不需要去阅读 D. 弘扬中华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5.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就要( )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继承的同时,也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 让中

10、华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A. B. C. D.,A,C,二、简答题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华从小就对诗词有着特别的情结。最近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大赛”初露锋芒,取得市电视台举办的“中华诗词大会”的参赛权,但在是否要参加比赛这一问题上,爸爸妈妈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并各执一词,这让小华很为难。,材料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1)阅读材料一,你支持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示例:同意爸爸的观点。参加“中华诗词大会”有利于陶冶性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习。同时,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参加比赛并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对学习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打算如何以实际行动做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能迷失自己; 尊重、珍惜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