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形成因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76771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6.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形成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景观形成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景观形成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景观形成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景观形成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形成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形成因素(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等5方面的因素。第一节:地貌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宾夕法利亚的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3.1地质地貌因素: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3.1.1构造地貌: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研究明显反映静态构造的地貌,即静态构造地貌。研究明显反映动态构造的地貌,即动态构造地貌。,3.1.1.1断层地貌,岩层受力发生破裂并有相对

2、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位移有的以垂直方向为主,有的以水平方向为主,它们形成各种断层地貌。断层垂直位移能形成断层崖、断块山地、断陷盆地和断裂谷等地貌断层崖:是断层错动所形成的陡崖。断层崖受横穿崖的一些河流的侵蚀,被分割成许多三角形崖,称为断层三角面。断层三角面是残留的断层崖面,其底线就是断层线。如组成断层三角面的岩石很坚硬,或者断层崖形成的时代很新,则三角面清晰;如断层崖形成时代久远,在长期剥蚀下,断层三角面高度降低,坡度变缓,三角面就变成缓坡,坡麓线向山地方向后退并和断层线有一定距离。断块山地:为断层上升所抬起的山地。有地垒式山地和掀斜式山地。地垒式断块山的两侧山坡坡度和坡长较一致;掀斜式

3、断块山抬起的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山体主脊偏居抬起的一侧。断块山地的山边常发育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东非大裂谷,断块山地,断层三角面,地堑,黄山周边的变质岩区,山体褶皱,断陷盆地是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平面形状呈长条形、菱形或三角形,剖面呈地堑式槽状或半地堑式簸箕状。断陷盆地有较厚的沉积层,在垂直方向上常为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互层,或为河流冲积和洪积的互层;在水平方向上,由盆地边缘的山麓洪积物向盆地中心过渡为河流或湖泊沉积物。 断裂谷是沿断裂发育的河谷。其走向受断层走向和排列方式控制,常呈宽狭相间的串珠状分布。在断裂谷中,断裂再次活动会使河流改道,废弃河道一般分布在较高的部位。,断层水平位移

4、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构造地貌。错断地貌如冲沟被切断,洪积扇水平错开形成眉脊,沟谷被错断,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派生构造地貌有:断层弯曲处构造地貌:两个相邻地块沿着一条走向弯曲的平移断层发生位移时,断层弯曲处出现两种构造地貌:一是拉张应力使地壳下陷成凹地或盆地;一是挤压应力使地壳隆起成高地。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构造地貌: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若受挤压则地壳隆起为高地,若受拉张则地壳下陷成凹地。断层端点附近构造地貌:平直断层作水平运动时,断块运动前方的断层端点附近因受挤压而隆起为台地或丘陵;断块运动后方的端点附近因受拉张而凹陷。结果在断层两侧形成两个隆起区和两个凹陷区。断层

5、收敛或撒开处构造地貌:主干断层和分支断层交汇时,断层运动便有收敛方向和撒开方向。两断层相收敛时,断层间的楔形地块将受挤压而抬升成高地;两断层相撒开时,则楔形地块受拉张而下降为低地。,斜列断层拉伸,平直断层,主干断层和分支断层,收敛区,扩散区,3.1.1.2火山地貌,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这种山体称为火山。成因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规模 各地不一,规模较大的火山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径可达

6、数百米。如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对高度达4572米,火山口的直径为625米。规模较小的火山,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火山有时成群分布,称为火山群。形态结构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熔

7、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堪察加火山,盾形火山,长白山,穹形火山,锥形火山,锥形火山,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

8、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就形状有:圆筒状(中心喷发),长条状或不规则状(裂隙喷发)。颈丘: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如上层的熔岩被侵蚀,火山颈成为突出地面的柱状山,称为颈丘。,类型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夏威夷岛和冰岛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火口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

9、进而向上隆胀形成。,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苏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在规模较大的火山锥顶常有平底的大火山口,下一次喷发时,在此火山口内可形成一个新火山锥,其周围是老火山口形成的环形外轮山,新火山锥与环形外轮山之间是一个环形洼地,这种火山称为叠锥状火山。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就是典型的叠锥状火山(见图维苏威火山结构)。有些火山锥上坡发育一些小火山锥,称为寄生火山锥,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有数百座寄生火山锥。马尔式火山。只有

10、低平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按喷发活动的情况分为:活火山。人类有文字历史时期以来有过活动或现今尚有活动的火山,如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中国五大连池火山。死火山。有史以来相当长时间内没有活动的火山,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火山、中国大同火山群。(意大利维苏威火山),欧洲大陆上唯一的活火山、冰岛火山喷烟),3.1.1.3熔岩地貌,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丘熔岩流溢出地表冷却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丘。高几米到十几米,

11、长几十米。地壳内熔岩流有较大的静压力,常沿裂隙冲出地面,或在封闭熔岩壳下随巨大气泡的气体外溢、鼓胀形成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流沿地表流动冷却形成的长条形垅岗。长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宽几十米至几百米。横剖面呈凸透镜体状,中部微凸,两侧缓倾。许多熔岩垅岗构成熔岩丘陵。,溶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流在地形平缓地区从中心向四周流动冷却成的宽广原野。熔岩流象水流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如果熔岩流到一个洼地里,就汇成熔岩湖;流经陡坎,就形成熔岩瀑布。熔岩隧道熔岩内部的窄长通道。熔岩表面冷却很快,当熔岩流还在流动时,熔岩外表已固结成壳,由于凝固的熔岩导热性非常小,熔岩流内部能长久地保持高温,使熔岩里未凝固的液体

12、熔岩流到较低部位,于是在熔岩内形成空洞,成为熔岩隧道。熔岩隧道顶部崩坍后,熔岩表面就可能形成圆形或随圆形的凹陷。熔岩堰塞湖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使上游河谷积水成湖。如中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熔岩隧道,3.1.1.4喀斯特地貌分类,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碳酸盐)、石膏(硫酸盐)喀斯特、盐(卤盐)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

13、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另外还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1、地表喀斯特地貌(统分为两种类型):正地形:像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负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

14、2.地下喀斯特地貌:全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贯穿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石芽和溶沟溶痕: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溶沟: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石芽: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被溶沟分割残存的、高度不超过3米的石芽,常分布在斜坡上。当石

15、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石林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厚层质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形体高大的沟间耸岩。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石林之间有很深的溶沟,沟坡垂直,坡壁上有平行垂直凹槽,以中国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 ,相对高一般20米左右,大者达50米。在有些喀斯特盆地里和喀斯特高原上, 满布的石芽和溶沟使地表崎岖不平,称为溶沟原野。,落水洞:流水沿裂隙进行溶蚀、机械侵蚀以及塌陷形成的近于垂直的洞穴。它是地表水流入喀斯特含水层和地下河的主要通道,分布于喀斯特洼地的底部,也有分布在斜坡上。其形态不一,深度可达100米以上,直径很少超过10米。中国各地对

16、落水洞称谓有无底洞、消水洞、消洞等名称。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形成井壁很陡、近于垂直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又称天然井。喀斯特井: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也可以由非落水洞形成。落水洞往往是喀斯特漏斗的雏形,而漏斗进一步发育可扩大为喀斯特洼地和喀斯特盆地。,干谷和盲谷:干谷:喀斯特区干涸的河谷和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干谷又称死谷,其底部较平坦,常覆盖有松散堆积物,沿干河床有漏斗、落水洞成群地作串球状分布,往往成为寻找地下河的重要标志。成因很多,中国南方的一些喀斯特谷地,或因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下渗,使原来的喀斯特谷地成为干谷,或因地表曲流段被地下河袭夺,地表留下弯曲的干谷。(中国北方喀斯特地区一些河谷,在洪水季节是地表河,在枯水季节则成为干谷。)盲谷(断尾河):喀斯特区的地表河下游消失于落水洞或溶洞中,成为无出口的河谷,称为盲谷,又称断尾河。常发育于地下水水力坡降变陡处,是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所致,因此在地表水没入落水洞的上方为一陡壁。断头河:由喀斯特陡壁下流出的喀斯特泉或地下河,在地表出露形成的河流,称为断头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