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63756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7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感染科,概述,国际上称日本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 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叮咬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夏秋季流行,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可有后遗症,病原学,病原体:乙脑病毒。黄病毒科,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球型,核心和外膜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外膜含膜蛋白(M)和外膜蛋白(E),血凝素活性 抵抗力:抵抗力不强 培养:可在组织和动物细胞中传代。 抗原性:抗原性稳定,感染后产生三种抗体,流行病学,传染源:人畜共患

2、的自然医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播途径:蚊虫叮咬虫媒传染病,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三带喙库蚊,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发病年龄: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接种疫苗后,发病特点的变化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 季节性:集中在7、8、9三个月,发病机制,人 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入血 病毒血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 病原体:病毒的数量、毒力 人体: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理解剖,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 神经细胞病变

3、:变性、肿胀、坏死。坏死软化灶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套” 胶质小结 血管病变: 脑水肿 栓塞 局部淤血、出血。,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 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胞浆内Nissl小体消失)和坏死,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L和M为主(血管套)。,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增生,包围及吞噬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并可形成胶质结节。,胶质细胞增生,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血管病变,Positive immunostaining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antigens in neuron and neur

4、onal process.,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平均10-14天 在潜伏期内病毒侵入血液内繁殖,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为隐性感染,但机体可获得免疫。 较典型病例的病程大多为两周左右。,临床表现,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分四期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初期(病程第1-3天),高热: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开始,少数可先出现轻度头痛,不适或胃纳差,恶心等前驱症状,然后开始明显发热。热度上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不退。头痛、恶心、呕吐 嗜睡、精神倦怠 颈强、抽搐: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极期(病程第4-10天),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昏迷的深浅,持续

5、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呈正相关 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 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在病程10天内出现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恢复期,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复,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重症病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生。,乙脑的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10-20109/L)。 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之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脑脊液: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 压力升高,外观透明或微混浊 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

6、50-500106/L 糖和氯化物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早期诊断。重型检出率低 其它抗体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分离: 发病初血液或脑脊液分离病毒可阳性。死后6 h内脑组织穿刺分离病毒可阳性,也可作回顾性诊断。 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并发症,支气管肺炎 肺不张 败血症 泌尿系感染 褥疮 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年龄分布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脑脊液符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血清学检查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中毒性菌痢:起病更急,感染中毒性休克。便检可见白细胞 结核性脑膜炎:无季节性,脑膜

7、刺激征为主,结核病史。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 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淤点、淤斑。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 其它病毒性脑膜炎:免疫学检查,病毒分离,预后,轻型、普通型预后良好 重型、暴发型病死率高。 病后可留有后遗症,治疗,治疗原则: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一般治疗:,防蚊降温 昏迷病人护理原则,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高热: 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降低室温 惊厥或抽搐:去除病因,镇静止痛 脑水肿:脱水治疗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吸痰、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热:降温 脑实质病变:镇静,对症治疗,呼吸衰竭:去除病因 脑水肿:

8、脱水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吸痰,防治细菌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 恢复期及后遗症: 功能训练 理疗、针灸、按摩、体疗、高压氧,预防,原则: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人畜分开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灭活疫苗,主动免疫:接种乙脑疫苗,疫苗来源:鼠脑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 接种对象:6-12个月婴幼儿。初次进入流行区者 接种方法:1岁时首次免疫2针(1ml),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0.5ml);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0.5ml )。 接种时间: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 保护率:85-98% 注意事项:过敏,不能与伤寒菌苗同时注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