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61751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 与心理健康教育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一、遗传与环境,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智力和个性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遗传所起的作用无论对智力还是对人格特性,都占到50%左右。,在18代的遗传过程中“聪明”老鼠和“笨”老鼠走迷宫成绩的变化,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 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

2、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 的智力的关系(%),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遗传的两种方式,1 每个人的最大限度能力不同2 每个在每种心理能力上表现和发挥的时间表不同,教师的正确态度,了解儿童的遗传条件和家庭环境条件; 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 对天资较差的学生,永远不能说“笨”; 根据学生的遗传时间表,提出不同的目标,实行个别化的教学; 针对学生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二、人格的发展,1. 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人格概念的解释1,人格是稳定

3、的。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可能是活泼开朗的。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运动中也喜欢竞争。我们常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他”。一个外向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的。个性不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但一旦形成,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人格概念的解释2,人格定义的第二部分涉及的是人际过程。人际过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着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那些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如抑郁、愉快、拒绝、需要、愿望、信息加工等。这些过程中,有些是人们共享的。例如,每个人都具有相似的体验焦虑能力或对待恐惧事件的过程。但是,人怎样对待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

4、互作用,这对人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人格概念的解释3,第三,人格虽然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儿童生活的群体影响着他们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成人。,2. 人格的“大五”因素1,因素1:外向,有活力,热情 正向特征:健谈、果断、积极、精力充沛、活泼、坦率、支配、强有力的 负向特征:安静、缄默、害羞、腼腆、退缩、回避,2. 人格的“大五”因素2,因素2 随和,利他,情感性 正向特征:同情、友善、感激、亲切、心肠软、热情、宽宏、可信任、乐于助人、谅解、快乐 负向特征:挑剔、冷淡、不友好、爱吵架、硬心肠、冷酷、严厉、忘恩负义,2. 人格的“大五”因素3,因

5、素3 认真,责任感 正向特征:有条理的、认真、系统的、有效率、负责、可靠、尽责、严格、讲实际、勤勉、深思熟虑、细心 负向特征:粗心、混乱、轻浮、不负责、散漫、不可靠、爱忘事,2. 人格的“大五”因素4,因素4 神经质,神经过敏、紧张 正向特征:稳定、平静、安心、不爱发火 负向特征:紧张、焦虑、不安、忧郁、担心、暴躁、害怕、高度紧张、自怜、爱发脾气、不稳定、自我惩罚、沮丧、多愁善感,2. 人格的“大五”因素5,因素5 求新性,独创性 正向特征:兴趣广泛、富于想象、聪颖、富于创造、有洞察力、求知欲强、处事老练、讲求艺术性、聪明、善于发明、睿智、头脑灵敏、机智、有计谋、明智、有逻辑性、有修养 负向特

6、征:兴趣狭窄、缺乏想象、笨拙、墨守陈规、思维肤浅,3. 气质,活动水平 在课外活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动作能力 节律性 生活、学习、作息方面的行为规律性 主动或退缩 对陌生人和新情境的最初的进退反应。 适应性 对新的或变化了的情境作出反应的能力。 反应阈限 能够引起反应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反应强度 行为反应中能量的大小。 情绪特征 愉快、友善或者不愉快、不友善。 分心程度 面对分心物能继续从事原来行为的能力。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完成一个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集中 注意力多久。,气质中的抑制性维度,抑制型(胆小):怕生,退缩,爱脸红,自我保护,敏感,文静,小声说话,听话,富于同情心,不爱打架骂人。

7、非抑制型(胆大):不怕生,进取,爱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容易违反纪律,不敏感,缺乏同情心,爱打架,大声吵闹。,我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分布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呈负偏态(图1)。其中,抑制型儿童的比例略高,大约占全部被试的20%;非抑制型儿童的比例较少,约占总样本的10%。,4. 两种情绪类型,积极型(大脑前额叶左侧脑电活跃):容易引起快乐情绪,爱笑不爱哭。消极型(大脑前额叶右侧脑电活跃):容易引起悲伤情绪,爱哭,爱生气,且不易恢复正常。,5. 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依恋是人对周围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

8、系类型,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1,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2,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3,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

9、以致于吓跑了同伴。“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三、 青少年应对压力的策略,当等待生产的父母看一部会引起焦虑的、介绍婴儿猝死症的电影后,一些父母不愿去面临那些关于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婴儿期死亡的任何事。另一些父母表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信息,以便这种不幸事件发生时有思想准备。 这两种不同态度反应了不同的焦虑应对策略。,积极策略和回避策略,回避型:努力不去想这个情境,所以能尽可能多地或尽可能长时间地回避焦虑。“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就是压抑策略。推迟去看医生或推迟同教授的谈话,

10、因为你预料到这种场面对你有压力,你用的就是压抑策略。 积极型:尽可能多而快地寻找解决办法,以积极的行动迎接压力。就一个安排好的治疗程序努力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或花大量时间考虑一个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这时你用的是积极策略。,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1,积极认知策略 祈求指导和权威 做最坏的准备 努力去看积极的一面 考虑处理问题的几种选择 凭过去经验办 在一段时间里整天忙于做事 努力置身这种情境之外,客观地看待它 仔细考虑这种情境并争取理解它 自言自语说些能让自我感觉好一些的事 对自己发誓,下一次事情会不一样了 认为做什么也没用,接受这个事实,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2,积极行动策略 努力寻找更多的有关

11、信息 跟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这个问题 找专家(医生、律师等)谈一谈 忙于别的事使自己不去想这个问题 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施行 暂时不考虑这些事 弄清必须做什么而且设法实现 设法让自己的情绪超脱出来 从有相似经历的人或群体那里寻求帮助 交换或折衷以从这个情境中得到一些有利的东西 用体育锻炼来缓解紧张,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3,回避策略 当我感到生气或沮丧时,就冲别人发泄 继续将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正常状态 一般避免和他人呆在一起 拒绝相信它发生了 喝很多酒来缓解紧张 吃很多东西来缓解紧张 抽很多烟来缓解紧张 吃很多镇静药来缓解紧张 引自Holahan和Moos(1987),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4,问题

12、中心策略 直接关注于问题,由此克服焦虑。例如经济上有问题,适当的行动过程就是想办法多赚钱或减少开销。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只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比什么也不干好。 (“我先制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实施计划”) 情绪中心策略 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例如,在考试失败时,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会使自己好受一点,或者考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我尽量去看事物好的一面”),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5,应对策略的效果 研究发现,要缓解焦虑,使用应对策略总比不用策略好。一项有关戒烟的研究中,至少用到一种应对策略的吸烟者成功戒烟的可能性比没用任何应对技巧的吸烟者大三倍。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在婚姻生活中体验

13、到压力的夫妇,用了应对策略的比没用应对策略的能更有效地缓解情绪的消沉。,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6,应对策略的效果 有一项调查询问成年人常用的应对策略有哪些,所给出的27个应对策略各有多大效果。结果发现,越是凭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在快乐和总的生活满意度测验中的得分越高。由此可见,人们面临焦虑时倾向于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并且有证据表明,使用这些策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6,回避策略在短期内更有效,从长期看,积极策略更有效。 有些问题一两天后烟消云散了。一场令人生气的谈话所带来的刺痛或者某个令人尴尬的时刻常常刚过一会儿就消退了。用回避策略,仅仅是不去想这种体验,就可能渡过难关

14、。 很多时候,问题不会消失。一个学生可以不理会他的学习困难问题,可这些问题并不会消失。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融洽这些问题是不会自生自灭的。所以,为了彻底地消除焦虑,更多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策略。,四、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 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 学步期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儿童早期 主动性对内疚 小学期 勤奋对自卑 青少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新生儿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需要得

15、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它是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赖。这样的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从小没有得到充分关爱和照顾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学步期:2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一岁以后的儿童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的能力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父母过度保护会阻碍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羞怯和怀疑感。

16、在大人谈论自己时用手捂住脸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儿童。 此阶段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以后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童年早期(幼儿期):36岁,主动性对内疚 这是儿童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成功解决这一危机会促使雄心壮志的产生和追求感的形成。主动性与前一阶段的自主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不能很好地形成主动性的儿童,会产生内疚感,他们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 良心也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强烈的主动性的儿童就有了“追求感这是一种坚定信念,它不受内疚感的威吓,表明我就是我心目中要成为的人”(埃里克森)。这一坚定信念在儿童后来的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也许是推动他完成大学学业的动机,或许为他在以后的寻找职业时的“自我推销”提供了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