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第三课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60800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  第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六国论  第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六国论  第三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六国论  第三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六国论  第三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 第三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 第三课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苏 洵,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本课任务:,研习文章第三段段,归纳文言知识,认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翻译课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终:最后。,迁灭:灭亡。,与:亲附、亲近。,也:判断句,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继:随着、跟随,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既:已经。,免:幸免。,始:开始,起初。,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斯:这。,效:效果,结果。,始:才。,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以:用,为:作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于:跟、与。,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再:两次。,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洎:等到。,以:因为。,谗:小人

3、的坏话。,而:却,连词,表 转折关系。,洎诛:被动句。,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为:成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且:况且。,处:处在。,革灭:消灭。,殆:几乎,差不多。,智力:智慧和国力。,诚:实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向使:以前假如。,附:亲附,依附。,犹:还。,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

4、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数、理:天数,命运。,当:通“倘”,假如。,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或:或许。,易:轻易。,量:判断。,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归纳文言知识,1、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2、始速祸焉,3、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4、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古,智慧和力量;,5、可谓是智力孤危,智力,今,理解事物能力,“速”,形容 词作动词,招致,6、当使三国各爱其地,当:通“倘”,如果,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不赂者灭亡的原因,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亡:以荆卿为计。,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1、第四段中那一句能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与赢而不助五国”,2、试比

6、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地点?,相同点,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3、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由于,介词 ,用,介词 ,

7、用,介词 ,因为,介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用, 介,用, 介 ,凭借, 介,才, 连,而, 连,把, 介,六 国 论苏洵,第四课时,复习旧知,1、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2、始速祸焉,3、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速”,形容 词作动词,招致,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本课任务:,研习文章四、五段,归纳文言知识,认识本文的写作目的,翻译课文,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

8、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用。,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名词为动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并力:合力。,恐:恐怕。,下:吞下。名词作动词。,咽:咽喉。,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势:形势。,为:被。,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

9、,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日:一天天,名作状。,月:一月月,名作状,以:而。,为1:治理。,为2:被。,无:通“勿”,不要,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夫:句首发语词。,势:势力,力量。,于:比。,而:却。,犹:还。,可以:可以凭借。,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苟:如果。,以:凭借。,从:追随。,故事:旧例。,是:这。,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

10、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2、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文言知识归纳,4、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用 今:能愿动词 可能或能够,故事

11、:古义,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思考:,第四段-,承上启下,第四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第四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

12、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要敢于对敌斗争),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 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第五段的出了

13、什么结论,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 (引古),(递 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 列),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课堂练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

14、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15、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副词,还,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

16、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状语后置,判断下列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