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575723 上传时间:2017-09-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二章知识要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1、从时间跨度上讲。2、

2、从内容上讲,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方面。3、从性质上讲,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4、从影响因素上讲,是天性与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5、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

3、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即: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 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 岁11、12 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 岁25 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 岁);老年期(65 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 11、12 岁到 14、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

4、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 14、15 岁至 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

5、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二)关键期洛伦兹的小鹅认母行为,提出了印刻现象: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2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3 岁是计数能力和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口头语言和学习书面语

6、言的关键期,2 岁半3 岁半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 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 个月) 。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2、前运算阶段(27 岁)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只知 AB,而不知 BA)等;集中化即儿童只注意集中

7、事物的单一维度,忽视其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

8、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4、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5、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 ,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

9、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初中学生在抽象记忆发展的同时,具体形象记忆也在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慢于前者;到了高中时期,抽象记忆发展迅速,而具体形象记忆则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还需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此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10、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1、喜欢争论2、理想主义(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定义: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

11、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2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对教学的启发: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 。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

12、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他在儿童与社会一书中,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婴儿期) (01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

13、人格的基础。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幼儿期) (13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早期) (36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这一时期,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监护者如果允许儿童跑动、蹦跳等,那么儿童的主动性将增强。对儿童的主动探索进行严厉惩罚的父母会让儿童对自己天性中的强烈需求感到内疚

14、。即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晚期) (612 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了。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发展顺利者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而发展障碍者会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 (1218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

15、性形象。在青少期, “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异同,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关联。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6亲密感对孤独感(青年期) (1824 岁) 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

16、人期) (2465 岁)繁殖就是“对养育和指导下一代有兴趣” ,通常人们通过抚养自己的孩子获得普遍关注。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老年期) (65 岁死亡)在这一阶段,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