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56402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76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古代篇 (魏晋——宋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魏代汉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时期,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魏晋时出现儒、佛、道“三教并存”局面,士族深刻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隋唐科举制扩大知识分子队伍,推动文学艺术进步。宋代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这些都推动市民文化的发展。,魏晋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 经过三百多年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 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宋代商业大发展,城市突破坊市界限,农村形成大

2、量的草市;宋元时期,海上和陆地的外贸空前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和宋元时期继续发展。 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一、阶段特征综述,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时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形态,精确时空定位,1、政治上: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魏晋时期: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_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_,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科举考试选官取代按_选官的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唐末

3、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宋元宋代:中央增设参知政事、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 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代:中央以_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设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_,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九品中正制,门第,三省六部制,枢密使,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度,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二、通史知识整合,2、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_,将犁耕技术推向成熟。生产技术:魏晋时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精耕细

4、作农业发展; 宋以后_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_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_,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2)手工业魏晋南北朝:出现_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_”两大系统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_改进棉纺技术。 (3)商业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隋唐:出现许多商业城市,唐都长安尤其繁荣;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出现_和飞钱。宋朝:城市商业突破_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 世界最早纸币_;海外贸易兴盛,出现许多大港口。,曲辕犁,江南地区,占城稻,均田制,南青北白,灌钢法,黄

5、道婆,时间和空间,柜坊,交子,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3、思想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魏晋时佛教、道教广为传播;隋唐时佛道盛行, 形成“_”局面;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_”;南宋陆九渊的_,进一步完善封建伦理体系 (2)科技:隋唐发明_;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_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文学:隋唐时期_进入黄金时代,出现李白、杜甫等诗人; 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_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_,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 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

6、、草书流行, 出现欧阳询、_、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_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唐代绘画进入繁盛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_发展元朝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理学,三教合一,雕版印刷术,心学,指南针,诗歌,元曲,自觉时代,颜真卿,风俗画,文人画,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唐、宋、元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简图,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中央制度创新: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

7、二府三司”,元朝汉蒙综合制度(中书省、宣政院)。 (2)地方制度变革:唐朝设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体现两个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2014新课标卷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8、”,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 2014山东卷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4、2014北京卷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5、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

9、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6、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 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

10、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2、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1)围绕一个核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突出两个特点:人才择优原则;制度化、专业化原则。 (3)体现三个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血缘门第到注重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形式:日益完善,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其目的就是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但对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招考、反腐倡廉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因而高考命题常考查不同选官制度的利弊,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复习时要注意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变化的历程、特点及影响的把握,分析其演变的实质。,高考备考:,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

11、晋、隋唐、宋元,三、规律认识,2、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时期,制度,标准,夏商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战国,按军功授爵制,出身(血缘),战功,两汉,察举制、征召制,才、德门第,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至清(1905),科举制,才能,7、(2012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 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8、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 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

12、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2014福建卷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 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同上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13、。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被近代西方国家借鉴; 提高官员和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垄断; 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五点即可,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4、(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他上述 议论的目的。(10分)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 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 工业发展和近代

15、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9、(2012江苏卷)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 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 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 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 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 尊敬和羡慕、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