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55746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9.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课件(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陈世祥,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面部,又称颜面部,指上 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 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水平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1/3、中1/3和下1/3三等分。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组成,口腔临床的范围已由面中1/3、面下1/3向面上1/3和颅部拓宽和加深。面部为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在功能、形态及外观上均具有重要意义。,面部分区,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区: 1、眶区: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鼻区:上界鼻根点,下界鼻底,两侧界为内眦与鼻翼点的连线,为鼻所在。 3、唇区

2、:上界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界,为口所在。 4、颏区: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 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面部分区,5、眶下区:上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颧区:上为颧弓上缘,下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7、颊区: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8、腮腺咬肌区:上为颧弓及外耳道 下缘,前为咬肌前缘,后为胸锁乳 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 下以下颌下缘为界。,面部分区,9、面侧深区: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

3、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该区亦即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 10、额面区:上界为发际,下界为眶上缘,两侧为上颞线。 11、颞面区:后界为发际,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线。,面部表面标志,1、鼻根、鼻尖和鼻背:鼻上端与额部相连处称为鼻根;前下端隆起处称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称为鼻背。 2、鼻底和鼻孔:锥形外鼻之底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鼻孔或鼻前孔。 3、鼻小柱和鼻翼: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前孔外侧的隆起为鼻翼。 4、鼻面沟: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5、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此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矫治修复时,此

4、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面部表面标志,6、鼻唇沟:鼻面沟与唇面沟之合称。 7、鼻下点:鼻小柱与上唇连接点 8、口裂:上下唇之间的横行裂隙 9、口角:口裂两端,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施行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10、唇红:上、下唇的游离缘,系皮肤与粘膜的移行区。 11、唇红缘:唇红与皮肤之交界处。 12、唇弓和人中点(人中切迹):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称唇弓;唇弓在正中线微向前突,此处称为人中点(人中切迹)。,面部表面标志,13、唇峰和唇珠:人中点两侧的唇弓最高点称为唇峰(唇弓峰),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突出名唇珠(上唇结节)。 14、人中:上唇皮

5、肤表面正中,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行浅沟称之。 15、人中嵴:人中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由鼻孔底伸延至唇峰称之。 16、颏唇沟: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 17、颏下点:为颏部正中最低点,常用以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面部表面标志,18、睑裂:上、下睑之间的裂隙,常作为面部垂直比例的标志。正常睑裂的宽度:3.5cm、高度:1.01.2cm。 19、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合处。 20、内眦和外眦:分别为睑内侧联合和睑外侧联合处所成的角。内眦钝圆形,外眦锐角形,外眦较内眦约高34mm,为面部垂直比例作垂线的标志。,面部表面标志,21、耳屏: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

6、突起,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之下,检查下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1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22、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23、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距正中线约2-3cm 24、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腮腺咬肌区,腮腺和咬肌及其表面的软组织合称为腮腺咬肌区。 一、境界前界:咬肌前缘;后界: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界:颧弓和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内侧界:咽旁间隙;外侧:皮肤。,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由浅入深依次

7、为:1、皮肤。2、皮下组织 含颈阔肌上部,腮腺区:耳前淋巴结、耳大神经;咬肌区:面神经部分分支及腮腺导管。3、腮腺咬肌筋膜 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在腺体前缘筋膜复合为一,形成咬肌筋膜,向前覆盖于咬肌表面直达该肌前缘。,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浅层致密、深层薄弱,在 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 腺深叶经此裂隙与咽旁间隙、翼 颌间隙相通。所以腮腺的化脓性 炎症,脓液不易向浅层穿破,而通过深层薄弱部位,形成咽旁脓肿;腮腺鞘与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

8、叶的脓腔,以使引流通畅;,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腮腺鞘具有下列特点:,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Santorini fissure)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该裂隙进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结。故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位于腮腺间隙内,略呈 楔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 旁间隙,分为上、外、前内及 后内四面。各面隔腮腺鞘与下 列结构相毗邻:上面:形凹,邻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后面;外面:邻浅筋膜(含耳大神经、颈阔肌、腮腺浅淋巴结);前内面:邻咬肌、下

9、颌支、翼内肌后部;后内面:与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茎突诸肌及第-对脑神经和颈内动、静脉相毗邻。,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临床常以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浅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浅面,而深叶位于面神主干和分支的深面。腮腺切除保留面神经手术时,通常按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分离腮腺浅深叶。,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导管由腮腺浅叶前缘发出颧弓下约1.5cm处穿出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前行与颧弓平行,导管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导管常用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导管横过咬肌外侧后在咬肌前缘,几乎

10、以直角转向内,绕过颊脂垫,穿入颊肌,约成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走行一段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称为腮腺乳头。开口部位是导管的最狭窄处,导管穿过颊肌的部分也较狭窄,故易有结石潴留。腮腺乳头手术时可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亚甲蓝溶液2ml,可使腮腺组织染成蓝色,以便腮腺组织与面神经及其四周组织颜色相区别;亦可经腮腺导管口导入塑料管,以便寻找腮腺导管。副腮腺:颧弓与腮腺管之间的形态大小不一的孤立小腺体,腺管汇入腮腺导管。副腮腺的组织结构与腮腺一样,腮腺的病变也可累及副腮腺,手术治疗腮腺肿瘤时,为防止术后复发,副腮

11、腺也应一并切除。,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纵行组: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横行组: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因上述解剖关系,腮腺炎症或肿瘤,除可使腮腺肿大外,尚可压迫一些结构:耳颞神经受压腮腺部位疼痛外,可放射至耳、颞下颌关节及颞区等处;面神经及其分支受压面肌瘫痪;静脉受压面部水肿。,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1)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

12、经颞支及颧支。,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2)腮腺浅叶前缘血管、神经的排列:从上导到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3)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腮腺床:腮腺深叶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结构称之。其中,茎突诸肌及颈内静脉紧邻腮腺深叶深面,更深层则为颈内动脉和- 对脑神经。,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4、腮腺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

13、腮腺床”内各重要血管神经可以下列骨性标志进行辨别和寻找:环椎横突约位于乳突尖端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颈内动、静脉和-对脑神经位于环椎横突的前方和茎突的深面;茎突将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和其深面的颈内动脉分开; -对脑神经在环椎横突前方开始分开:舌咽神经在下颌角上方向前穿过颈内外动脉之间;舌下神经在下颌角下方,向前越过颈内、外动脉的浅面,进入下颌下三角;迷走神经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的后方;副神经多越过颈内静脉的浅面行向后外下。,腮腺咬肌区,二、层次及内容,5、咬肌,咬肌后上部为腮腺浅叶所覆盖,前下部覆以咬肌筋膜,该筋膜浅面自上而下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和面神经

14、下颌缘支横过。在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之间有咬肌间隙,腮腺咬肌区,腮腺咬肌区中,腮腺浅面并无重要结构,重要的神经、血管主要位于:腮腺内;从腮腺边缘呈辐射状露出;腮腺深叶深面。,小结:,面部手术时,应避免在腮腺浅叶或颊部作垂直深切口,以免伤及腮腺内或腮腺浅叶前缘走出的面神经分支或腮腺导管,导致面瘫、腮腺体瘘或腮腺导管瘘。当腮腺肿瘤深入到“腮腺床”附近并与之有粘连时,或颈淋巴组织整块切除涉及“腮腺床”时,应特别谨慎,避免损伤“腮腺床”的重要血管、神经。,面侧深区,面侧深区为面侧区的深部,位于咬肌及下颌支的深面,上颌骨的后方。该区包括颞下间隙及翼颌间隙的范围。面侧深区与腮腺咬肌区前部之间以下颌支为分界。

15、一、境界:前:上颌骨后面;后:腮腺深叶;内:翼外板;外:下颌支。,面侧深区,二、层次及内容,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位于下颌支、翼内外肌与翼外板之间,并为蜂窝组织所包绕。血管、神经走向复杂,层次排列不很明显,由浅深,分层:1、翼丛:下颌支除去后,首先看到翼丛浅部,位于颞肌与翼外肌及翼内、外肌之间,翼丛的形态视原始静脉丛的退化情况而有所差异。,面侧深区,二、层次及内容,2、上颌动脉:伴随下方的上 颌静脉,贴邻下颌骨髁突颈部的深 面向前走行,越过翼外肌浅面(少 数在深面),经翼外肌两头间进翼 腭窝。分支:脑膜中动脉棘孔颅腔硬脑膜;下牙槽动脉下颌管下颌骨、下颌牙、牙槽突、牙周膜及牙龈;上牙槽后动脉上颌骨牙

16、槽孔、颊侧牙龈上颌磨牙、前磨牙、牙槽骨、颊侧粘膜和牙龈、上颌窦;眶下动脉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面部:颊前部、上唇根部、唇侧牙龈、上颌前牙、牙周组织及上颌窦等;腭降动脉翼腭管硬腭、软腭和腭扁桃体等;蝶腭动脉蝶腭孔鼻腔鼻腔外侧壁、鼻窦及鼻中隔等。,面侧深区,二、层次及内容,2、上颌动脉:,面深淋巴结:位于上颌动脉周围。,上颌动脉有关的几个临床问题: 作颞颌关节成形术或髁突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髁突颈部深面通行的上颌动脉; 下颌骨髁突颈部骨折时,可能伤及上颌动脉; 上颌骨切除时,可在翼外肌二头之间显露和结扎上颌动脉,以代替结扎颈外动脉; 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时,距翼突上颌缝近(约5mm),手术分离该缝时,勿伤及上颌动脉。,面侧深区,二、层次及内容,3、下颌神经与翼外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与翼外肌关系密切,下颌神经出卵圆孔后即位于翼外肌深面,几乎立即分支:, 颞深前、后神经、咬肌神经翼外肌上缘穿出颞肌、咬肌;颊神经翼外肌两头之间穿出舌神经前方颊部皮肤、粘膜及颊侧牙龈;舌神经翼内肌表面下牙槽神经的前方和稍内侧,鼓索在离卵圆孔附近进入舌神经口腔粘膜深面舌下腺、舌侧牙龈及舌粘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