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50454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国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经》——国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经》——国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经》——国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国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国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国风秦风(四)晨风晨风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译文及注释译文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怎么办 呵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山坡栎树真丛错,洼地梓榆真斑驳。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难快乐。怎么 办呵怎么办?你把我忘实在多!山坡长满那唐棣,洼地挺立那山梨。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似醉迷。怎么 办呵怎么办?你已把我全忘记!注释鴥(y):鸟疾飞的样子。晨风:鸟名,即鹯(zhn)鸟,属

2、于鹞鹰一类的猛禽。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 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 苞:丛生的样子。栎(l):树名。 隰(x):低洼湿地。六驳(b):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驳即“驳”字。 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 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u):山梨。鉴赏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 等得心碎神伤。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这首诗的内容实有 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 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朱谋玮诗故 “

3、刺弃三良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秦穆公悔过说”等,相对而言较为通达, 可作参考。全诗三章,章六句。首章用鹯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鸟倦飞而知返, 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起首两句, 很可能是杜甫望岳中名句“决眥入归鸟”所本。从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 苍茫的黄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忧伤苦涩。再细细思量,越想越怕。 她想:怎么办呵怎么办?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表达出 真挚感情,使人如闻其声,如窥其心,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从“忘我 实多”可以揣测他们间有过许许多多花间月下、山盟海誓的情事,忘得多也就负得深

4、, 这位“君子”实在是无情无义的负心汉。不过诗还是表达得相当蕴藉的,细细咀嚼方 能品味。五代冯延巳脍炙人口的鹊踏枝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 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当系从此诗翻出。“山有隰有”是诗经常出现的起兴成句,用以比况物各得其宜。 上古时代先民物质生活尚不丰富,四望多见山峦坑谷正是历史的必然。那颙望着的女 子瞥见晨风鸟箭样掠过飞入北林后,余下所见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栎树和洼地里有树皮 青白相间的梓榆。三章则换了两种树:棣和檖。之所以换,其主要作用怕是在于换韵 脚。万物各得其所,独有自己无所适从,那份惆怅和凄凉可想而知,心里自然不痛快。 三章诗在表达“忧心”上是层层

5、递进的。“钦钦”形容忧而不忘;“靡乐”,不再有 往事和现实的欢乐;“如醉”,如痴如醉精神恍惚。再发展下去,也许就要精神崩溃 了。全诗各章感情的递进轨迹相当清晰和真实可信。 朱熹为了自圆其说,诗集传还特意举了例证说:“此与扊扅(眼移)之歌 同意,盖秦俗也。”扊扅歌的本事是这样的:百里奚逃亡后当上了秦相,宴席时 厅堂上乐声齐奏。有个洗衣女佣说自己懂得音乐,于是操琴抚弦而奏,并唱道:“百 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后询问,方 知是失散的妻子,于是夫妻团圆。朱熹用秦俗来证秦风,也颇有说服力。不过诗无达 诂,见仁见智,也不必泥于一说。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男女情与君臣

6、义原本相 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说得很圆通,让人自己去心领神会。高亨诗 经今注云:“这是女子被男子抛弃后所作的诗。(也可能是臣见弃于君,士见弃于友,因作这首诗。)”这后面两个“也可能”,补充得很有意思。韩诗外传和 说苑奉使篇载赵仓唐见魏文侯时引及此诗,还用来表达君父忘记臣子之意。因 此,关于此诗的主题,还是有继续发掘的余地的。无衣无衣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

7、,杀敌与你 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 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 共前进。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 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 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

8、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元前 771 年(秦襄公七年,周 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 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 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 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 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 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

9、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 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 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 力量。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06 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 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 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 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

10、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 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 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 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 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 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 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 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 的活剧。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 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 ,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 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 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 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 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