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750401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安镇一中:尚来君新安镇一中:尚来君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中,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 表达交流, 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等步骤。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知识、能 力、情感等教学目标。本节课以“生物联系生活”、“生活应用理论”为设计主线,为学 生创造观察、对比、分析、交流、表达、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 探究的能力,建立关注身边植物、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分析 1、教材

2、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 介绍了四大植物类群中的三种,种子植物是下一节的学习内容。对三种植物类群主要介绍 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特征、常见种类、与人的关系。这些内容是一种平行关系。 2、学情分析 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但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 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依托,因而 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给本节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3、。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 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植物、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交流、表达、合作、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程序实施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创设问题 引入新课 提问 1、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物体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吗? 讨论表达 学生对1回答: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体。 对2回答: “有”或“没有 设置悬念 2

4、讲授新课 一、藻类植 物 二、苔藓植 物 展示课件 讨论 1、植物都会开花产生种子吗?如果不会 的话,哪些会开花产生种子? 2、这些植物主要有哪几种类群? 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 展示课件 叶叶状状体体 海海带带 根根状状物物 紫紫菜菜 衣衣藻藻水水绵绵 讨论: 1、 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 藻类植物有什么特征?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藻类植物?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藻类植物多生活 在水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等特点。 并介绍常见的藻类植物。 讨论:藻类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常见藻类植物, 与人类关系。从农贸市场看到海带、紫 菜说明它们可食用。从药店买到碘液证

5、 明可药用。它们生活在水中、很多是鱼 类的饵料。 它能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展示课件(诏安一中古树上的苔藓等) 讨论: 1、与藻类植物相比苔藓植物生活在什么 观察后,发现问题、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表达。 学生的答案有多种。 观察课件、思考讨论并交 流表达。观察后回答: 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 叶分化。在学校喷泉就能 见到藻类植物。 理解、体会,认识藻类的 生活环境和主要特征。关 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环境 。 讨论、交流、表达 理解、体会藻类植物常见 种类、与人类关系。 观察、思考回答:藻类植 物生活在水中,没有根、 茎、叶分化。苔藓植物生 活陆地上,有假根、茎、 叶。

6、树的北边生活着苔藓植物 。 培养学生观 察能力,树 立关注自然 ,关注身边 植物的情感 。 设置悬念 培养观察、 分析、表达 能力,发挥 学生主作用 。联系生活 。 通过评价, 促进学生发 展,学生交 流表达、师 生互动突出 重点。 联系生活, 加深印象。 关注藻类植 物与人类的 关系。 培养学生观 察、发现、 分析、归纳 能力,树立 热爱学校, 热爱自然。 发挥学生主 体地位。 3 三、蕨类植 物 环境中?树干哪边生活着苔藓植物? 2、苔藓植物有什么特点?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苔藓植物生活在阴 湿环境中,有假根、茎、叶、无输导组 织、植株矮小。 讨论: 苔藓植物为什么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 度的

7、指示植物?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苔藓植物可作为监 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原因。 展示课件(漳浦花博会上南靖的桫椤等 ) 讨论: 1、 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有什么特点 ?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蕨类植物多生活在 潮湿环境中,有根、茎、叶分化,有输 导组织,植株高大。 提问:如果你栽种蕨类植物,应该放在 什么环境中?是否应该经常浇水? 肯定学生的回答。 出示多媒体课件,卷柏、满江红、古代 蕨类植物。 讨论: 1、 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2、古代蕨类植物哪里去了?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蕨类植物可食用( 如菇类)、可药用(如卷柏)、可观赏 (如)可做绿肥(如满江红,强

8、调生活 在水中)、饲料。今天使用煤是主要古 代蕨类植物形成的。 展示课初课件。 提问:植物都会开花产生种子吗?如果 不会的话,哪些会开花产生种子?植物 主要有哪几种类群? 评价学生回答。进一步引申藻类、苔藓 、蕨类怎么繁殖后代? 出示多媒体课件:蕨类孢子囊群 讲述蕨类等植物的生殖方式。 理解、体会、提高,认识 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主 要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体 会、交流、表达。 理解、体会苔藓植物可作 为监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 。 观察、思考后回答:蕨类 植物生活在陆地上。苔藓 植物有假根、茎、叶,植 株矮小。蕨类植物有根、 茎、叶,植株高大。 理解、体会蕨类植物的生 活环境、特点 学生回

9、答:放在潮湿环境 中。应该经常浇水。 观察、思考回答蕨类植物 的作用。 理解、体会蕨类植物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 回答:藻类、苔藓、蕨类 植物不开花。种子植物会 开花。 认识蕨类繁殖方式 学生观察、 讨论、对比 、表达、评 价中得到提 高。联系古 树上的苔藓 ,加深印象 ,达到突出 重点的作用 。 培养学生阅 读能力、表 达能力。 培养观察、 分析、对比 、表达能力 ,培养热爱 学校,热爱 家乡,关注 自然的情感 。 观察、讨论 、表达、理 解、体会中 得到提高, 加深印象, 达到突出重 点的作用。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加深认识。 培养观察、 分析、表达 能力。联系 生活,举出 具体例子, 加

10、深认识。 4 六、板书设计 归纳总结 情感渗透 动手操作 拓展提高 课堂升华 拓展创新 规律探究 课外延伸 小结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 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分别描写什 么植物? 评价学生回答。 将学生分成八组,展示三类植物的活体 标本。要求:分开三类植物。 1、测量苔藓植物的长度。 2、观察蕨类植物的孢子囊。 3、说出各类植物主要特征。 总结评价学生活动回答。 讨论: 比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大家有什么发现?对比它们的形态结构特 征,有哪些发现? 评价学生回答, 总结得出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等

11、到高等的进化历程。 通过观察,寻找校园或你所在社区、农 村的三类植物。注意它们的生活环境。 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 体会诗词、表达,回答: 分别描写藻类、苔藓、蕨 类植物。 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完成 ,交流各组派代表展示成 果,分析结果,同组成员 随时补充。其它组的同学 提出质疑,作好记录,学 生相互评价。 理解、体会 思考、回答 课后完成 释课初之疑 产生新的疑 问 诗词体会, 加深认识。 与植物零距 离接触,培 养合作、观 察、动手能 力,让学生 感受成功、 、加深认识 。达到突出 重点、提升 课堂效果。 将课内知识 延伸到课外 ,应用于生 活并服务于 生活。培养 学生关注自 然、

12、关注植 物。 拓展提升, 为学习进化 论埋下伏笔 将课内知识 延伸到课外 ,应用于生 活并服务于 生活。课堂 知识的提升 ,突出重点 。 5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植物 类型 生活环境特点常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相同点 藻类 植物 多数生活在水中单细胞或多细胞 ,无根、茎、叶 。 衣澡、水绵、 海带、紫菜 食用、药用、鱼 类的饵料、释放 氧 苔藓 植物 阴湿陆地多细胞,有假根 、茎、叶。无输 导组织,植株矮 小。 墙藓、葫芦藓空气污染程度的 指示植物 蕨类 植物 阴湿陆地多细胞,有根、 茎、叶。有输导 组织,植株高大 。 肾蕨、卷柏、 满江红、桫椤 食用、药用、绿 肥、饲料、观赏 不产生种子 ,孢子生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