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王辉,目前,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全世界和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当代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言,,,,,(WHO-Burden of Disease ,2008),,,概述 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预防策略与措施,目录,定义及分类 疾病负担,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全世界 2008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为12700万,发病率前三位肺癌(12.7%)、乳腺癌(10.9%)、大肠癌(9.7%) 2008年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约760万,主要死因前三位肺癌(18.2%)、胃癌(9.7%)、肝癌(9.2%) 发展中国家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尤其突出,新发病数占全世界的56.0%,而死亡数占全世界的63.7%WHO-IARC, GLOBOCAN,2002),中国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恶性肿瘤位列全人群死因第1位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一直呈 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死亡率上升了83.13%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004年因胃癌、肝癌和肺癌三种主要恶性肿瘤引起的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s)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11.6%。
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演变历程,第一阶段(低发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病率相对较低,死亡仅占人群全部死亡的5%~10% 第二阶段(上升期) 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 占10%~30%第三阶段(高峰期)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大 幅度上升,发病和死亡均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死亡构成达35%~65% 第四阶段(下降期) 各国加强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等公共卫生措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死亡构成降至40%以下心血管疾病的演变历程,全球流行概况 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各阶段的年代、各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危害程度,以及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是不同的(图21-1) 从全球整体上来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图21-1 2008年38个国家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百分比(%),据WHO报告,2008年,全世界心血管疾病死亡约1733万人,在全部死因中占30.46%,是传染病和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倍定义 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血管方面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hypertension),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是多种病因所致,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继发性高血压5%~1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高血压分型,定义: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为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共同特征有突然发病,出现意识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脑卒中(stroke),临床类型:,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定义,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该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定义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
糖尿病,—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分型,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典型症状,且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 或空腹血糖≥7.0mmol/L; 或糖耐量试验中,葡萄糖负荷(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IFG或IGT的诊断标准,,表20-1-1 中国全人群前十位死因 (城市地区, 2009年),(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卫生部),,,,,表20-1-2 中国全人群前十位死因 (农村地区, 2009年),(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恶性肿瘤的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加以评价,最终达到降低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收集和分析肿瘤发病、死亡数据,掌握恶性肿瘤的时间变化趋势、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确定优先干预的癌症类型和重点人群。
恶性肿瘤监测,,,,,全人群,高危人群,,,图20-1 肿瘤病因及干预研究的步骤 (Greenwald P, 1995),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与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相似全球流行特征我国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时间趋势地区特征人群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恶性肿瘤的总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图20-2 1985-2008年各国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的时间趋势(/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时间趋势,地区特征,图20-5 2008年全球恶性肿瘤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10万),发达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但欠发达地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2008年各大陆恶性肿瘤死亡例数,2008年各大陆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图20-6 2008年恶性肿瘤各大陆新发病例和死亡数(/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经济发达国家的高发肿瘤: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欠发达地区常见肿瘤:食道癌、胃癌、肝癌和宫颈癌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动态变化,提示了相应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的变化。
人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加是全球肿瘤发病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的状况也决定了各国肿瘤负担的变化趋势控烟、膳食指导、肿瘤早诊早治等干预措施的开展,美国男性肺癌、前例腺癌、大肠癌发病率已呈现下降趋势图20-3 1985-2008年美国男性常见恶性肿瘤 粗死亡率(/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自然环境污染加重,人们生活行为习惯(吸烟、饮酒)和膳食结构改变 ,增加了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的风险美国女性肺癌粗死亡率持续上升图20-4 1985-2008年美国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粗死亡率(/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人群特征,年龄 性别 性行为及婚育状况 种族 职业 移民,年 龄,图20-11 2008年美国男/女性各年龄段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各年龄段好发的恶性肿瘤,婴幼儿期: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胚胎期横纹肌肉瘤等; 儿童、青少年期:白血病、脑瘤等; 青壮年期:职业性的肿瘤如肝癌、肺癌、膀胱癌和白血病高发; 青壮年期及老年期是肿瘤的高发年龄段: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食管癌、膀胱癌等。
特殊时期:如乳腺癌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分别有两个高峰除女性或男性特有的肿瘤外,大多数恶性肿瘤发病率都是男性高于女性性 别,图20-12 2008年全球恶性肿瘤分性别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肺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日常生活及职业工作中接触环境致癌因素的风险高于女性有关图20-13 2008年全球肺癌分性别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性行为及婚育状况,宫颈癌 早婚多育的妇女中多发 未婚者及犹太妇女中罕见可能与性行为和性卫生有关 乳腺癌 哺乳史者明显少于无哺乳史者生育、哺乳等造成生物学和内分泌变化有关,种 族,图20-15 鼻咽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率,图20-14 口腔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职 业,职业场所有多种致癌因素,职业分布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分布一致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物理化学物质是明确的致癌物,如: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煤焦油、铬酸盐和职业性放射等美国日裔二代、三代的胃癌发病率、死亡率下降,接近美国当地人水平,而大肠癌、乳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说明这些肿瘤与环境及膳食结构改变的关系较为密切。
鼻咽癌在二代广东移民中发病率仍然显著高于当地美国人,说明鼻咽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移 民,发病前五位恶性肿瘤:城市: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农村: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 死因顺位前五位恶性肿瘤:城市: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农村: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我国主要肿瘤的流行特征,图20-16 1987-2008年我国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的时间趋势(/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我国恶性肿瘤的性别差异也较明显,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第一位为肺癌,女性第一位为乳腺癌图20-17 2008年我国恶性肿瘤分性别年龄标化 发病率和死亡率(/10万),来源:WHO-IARC, GLOBOCAN 2008.,图20-18 2007年我国城/乡恶性肿瘤发病率(/10万),来源: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2010.,图20-19 2007年我国城/乡恶性肿瘤死亡率(/10万),来源: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2010.,,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概况,近50年来,我国不论是农村或城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估计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病者300万人,占死亡原因的41%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许多发达国家 脑血管病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 青壮年发病与患病水平,发病和死亡年轻化 “城乡差别” 缩小 治愈率和控制率很低,终身治疗的患者和医疗费用上涨过快,高血压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较大差别; 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一般比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高; 尚未开发的山区和岛屿的人群患病率一般较低欧美国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一般在10%~20%; 亚洲多数国家高血压患病率在10 % ~15%之间; 非洲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在3%~10%北方高于南方 东部高于西部 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 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城市高于农村 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我国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差别较大,时间分布,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全民健康促进和干预控制,患病率明显下降 随着肥胖率增加及人口老龄化,90年代后部分发达国家患病率又呈上升趋势(图21-2) 我国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图21-2 美国成年男性、女性高血压患病率时间趋势,年龄、性别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前高血压患病率男性>女性45~59岁男、女两性水平接近60岁以上女性>男性,人群分布,不同种族或民族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差异在美国,20岁以上人群中:非西班牙裔黑人患病率最高,约为44.0%;非西班牙裔的白人约为32.0%;墨西哥裔的美国人约为28.0%种族、民族,我国高血压民族标化患病率 最低的为苗族(7.70%) 其次是土家族(10.70%) 最高的为藏族(24.70%) 其次是满族(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