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744910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概述,气、血、津液、,所以,气、血、津液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来源 先天之精气: 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藏于肾) “正气” 后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脾胃纳运、升降、阴阳相合) 自然界清气(肺生气司呼吸),(二)气的生成过程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气血生化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气的

2、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Propelling function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2.生理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 推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病理 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血行瘀滞、水液停聚。,人 参,三、气的生理功能 (二)温煦作用 Warming function1.含义:气对机体的温暖、熏蒸作用,通过阳气气化生热而实现的。 2.生理 维持体温的恒定 温养脏腑经络 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运行迟缓。,三、气的生理功能 (三)防御作用 Protecting and

3、defencive function 1.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2.生理: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入侵) 邪正交争,驱邪外出(恢复健康)病理: 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疾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固摄作用 Fixating function1.含义:气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摄、保护、控制,防止妄失的作用。固摄血液,防止溢出脉外,保证血行脉中 固摄体液,控制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防止其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之气,升降正常,维持位置恒定和功能正常,覆盆子,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固摄作用 Fixating

4、function病理:气不摄血:出血、崩漏、便血、尿血 气不固精:遗精、滑精、早泄、 气不摄津:自汗、遗尿、大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 泄泻、带下 气虚冲任不固:滑胎、小产 气虚中气下陷:胃、 肾、子宫下垂、脱肛等。,三、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Qi-transforming function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促使精、气、血、津液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生理:饮食 水谷精微 气血津液津液 汗液、尿液食物残渣 糟粕病理:气、血、津液代谢障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障碍。,四、气的运动形式 The moving styles of qi有生命活动,就

5、有气的不断运动,气的运动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四、气的运动形式 The moving styles of qi肺 呼气 出 宣发 升吸气 入 肃降 降脾升清 升 入 心肺 化血 胃降浊 降 出 大肠 糟粕 气的升降出入在各脏腑功能中侧重不同, 升降出入 统一协调、保持平衡,“气机调畅”,正常的生理活动,四、气的运动形式 The moving styles of qi气升降出入平衡失调 “气机失调” 病理状态停止 生命活动终止,气的运动失调,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6、,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气闭:气内结于内,不能外出。,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五、气的分类,(一)元气 primordial qi1.含义:又名原气、真气、肾中精气。是人体最根本、最本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一)元气 primordial qi2. 生成与分布 生成:元气根于肾,乃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耐后天水谷之精气培养。分布:元气藏于肾、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内而五脏六腑 无处不到外而肌肤腠理 卫气、卫阳,(一)元气 primordial qi3.主

7、要功能 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活动封藏功能:固摄精气、原尿、肺吸入之清气 决定体质强弱与发病与否: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组织活力旺盛,体质强健,健康少病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损伤元气,元气虚衰,(二)宗气 pectoral qi积于胸中之气生成: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相互结合 积于胸中 宗气脾胃化生水谷之精气又称“后天之气”,(二)宗气 pectoral qi分布与主要功能 其上者: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走息道而司呼吸、语言、声音(与视、听、言、动相关) 其下者:向下蓄注于丹田,并注入足阳明气街而下行于足 维持肢体的寒温与肢体的活动

8、能力 贯心脉: 贯于心者,经心脏入脉,在脉中推动血气运行贯心肺而行气血,维持一定的心率、心搏,(三)营气 nutrient-qi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血同行脉中 营血营气、血 相对于卫气 阴 营阴,(三)营气 nutrient-qi(1)生成 脾 水谷精气最有营养的精华化生 (2)分布: 出中焦,经肺的宣发行于脉内,随血液运行,循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各部(3)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四)卫气 defensive qi行于脉外,具有卫护、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又称卫阳 (1)生成 脾 水谷精气 慓疾滑利部分性猛最富活力 肺 自然清气 (水谷之悍气)(2)分布:肺的宣发

9、行于脉外 散行全身布散于全身体表皮肤组织间隙,(四)卫气 defensive qi(3)主要功能 温养作用:温养脏腑、肌肤腠理,维持体温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调节体温 防御作用:卫阳护卫肌表,防御外邪,附注营气和卫气比较相同点 不 同 点 宗气所分 性 质 分 布 功 能 属性营气 生于水谷 精纯柔和 行于脉中 化生血液营养周身 阴卫气 源于脾肺肾 慓疾滑利 行于脉外 温养脏腑卫护体表 阳,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组成及其化生的物质基础1. 组成: 营气津液2. 物质基础: 脾胃化生的水

10、谷精微为最基本物质,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组成及其化生的物质基础3. 血液化生过程(1) 主导途径: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而为血 灵枢决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2) 其它途径: 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化血,三、血液的循行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如环无端,流布于全身,以营养人体周身上下内外。 气的推动作用 心主血脉:血行直接动力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气行血行 气的固摄作用 脾主统血:血行脉道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血液的循行,血,脉管,气,推动,脉管,气,固摄,三、血液的循行“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气虚 血虚 气滞 血瘀,四、血的生理功能 1

11、 营养滋润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光华,感觉运动灵活协调2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面色,肌肉,皮肤,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3.肌肤毛发光滑 4.神志活动正常,毛发,四、血的生理功能 血虚:营养滋润功能下降头昏目眩、面色不华萎黄,毛发干枯,皮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失灵血不养神健忘、失眠、多梦、神志恍惚、惊悸不安血热:心神被扰烦躁、谵妄、昏迷,面色萎黄,津 液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也是构成和维持

12、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联系与区别 1.联系:同属水液 属阴,同源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 2.区别:津 液 性状 清轻稀薄流动性较大 浊重稠粘流动性较小分布 渗透浸润皮肤肌腠 流行灌注骨节,脑髓,脏腑孔窍,渗注于血脉作用 滋润肌肉,充养皮肤滋养孔窍 濡养脏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病理 津伤乃伤阴脱液之渐阴伤必兼津伤 脱液乃津液干涸,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转输;小肠主液分清泌浊;大肠主津吸收部分水液。,二、津液的代谢(二)津液的输布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脾运化水液脾气散精 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肾主水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血同源,行于脉中,二、津液的代谢(三)津液的排泄1. 脏腑调节:肺、肾、脾、膀胱、大肠等。2. 排泄方式:呼吸道呼气、汗; 尿;大便。,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排泄废物调节阴阳,运载全身之气,津液的病理-津液失常1. 津液亏损不足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系,核心内容,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气为血之帅,血对气,A.血能生气,B.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临床应用:血虚时,补血补气;血瘀时,活血行气 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