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744841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中医“治未病治未病”知识读本知识读本主编:主编:ddd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零一六年)(二零一六年)目目 录录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1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的古今见解的古今见解33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与体质辨识与体质辨识77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与健康教育指导与健康教育指导.11.11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与中医干预与中医干预.15.15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一、什么是一、什么是“未病未病”? “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1.“未病”

2、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2.“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明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期。3.“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的某一器官已有疾病,会波及到其它器官使之发病,所以要尽早防止疾病的传变,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什么是二、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2.

3、既病防变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3.病愈(瘥后)防复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三、哪些人需要三、哪些人需要“治未病治未病”?1.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偏颇体质者。2.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

4、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3.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常见病前状态有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经前综合征等。4.是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5.是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老年人(延年益寿)等。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的古今见解的古今

5、见解一、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对“治未病治未病”的认识的认识黄帝内经关于治未病内涵的论述主要包括无病先防、救其萌芽、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四方面内容。1.无病先防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救其萌芽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3.已病防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4.病后防复 灵枢.逆顺曰:“方其

6、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2 2、古代其他著作对古代其他著作对“治未病治未病”的认识的认识1.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千金药方:“古人善为医者,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3.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4.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三、扁鹊(秦越人)论三、扁鹊(秦越人)论“治未病治未病”的故事的故事一日,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7、”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4 4、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

8、疾病。2.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满健康状态。3.1984 年 WHO保健大宪章: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三维健康)4.1989 年 WHO 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四维健康)五、健康的表现五、健康的表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6.体

9、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 来作为健康的衡量标准。“五快”是指: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是指: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

10、;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6 6、亚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亚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80 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 N.布赫曼(Berkman)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病非病、似健康非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2.90 年代国内学者王育学首次提出“亚健康”名称。1996 年在健康报曾专设亚健康专栏。3.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告:亚健康与艾滋病是 21 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七、亚健康的表现七、亚健康的表

11、现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主要以主观感受为主,客观体征极少或没有,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以交替或合并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改变。1.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疲劳、困倦、乏力、多梦、失眠、头晕、目眩、心悸、易感冒、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等;2.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抑郁、烦躁、焦虑、妒忌、恐惧、冷漠、孤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这钝、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3.社会适应方面:主要表现为工作吃力、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

12、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等。4.亚健康还包括疾病的“潜临床”和“前临床”状态。继续发展则进入疾病状态。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治未病治未病”与体质辨识与体质辨识一、什么是体质?一、什么是体质?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的固有特质,是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外界刺激等方面的个性差异,表现为对某些致病因子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的某种倾向性。人的体质具有六个生理特点:遗传性、稳定性、可变性、多样性、趋

13、同性、可调性。二、体质是怎样形成的?二、体质是怎样形成的?1、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父母的体质对子女的体质形成影响很大。父母身体的强弱、胖瘦与肤色,父母的气质与性格对子女有很大影响,父母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也很可能遗传给后代。2、后天因素可以使体质发生变化后天的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和精神调摄都可以使体质发生变化。科学合理的饮食、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偏颇的体质转变为平和质。另外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强壮人的筋骨肌肉,通利关节;适当的休息则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三、体质分类的依据三、体质分类的依据进行体质辨识首

14、先要进行体质分类。国外有很多体质分类方法,如著名的西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我国对体质分类的研究历史悠久,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已。”后世关于体质分类的论述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著作中。近年来,关于体质分类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目前常用的是我国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其研究发现,中国人群的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这九种分类方法结合了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后提出的,现已为中医界广泛认同。四、体质辨识工具四、体

15、质辨识工具中医体质辨识软件是判断中医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开发。软件是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根据量表设计原理,以问询录入的方式,采集健康信息;通过对 9 种体质分值的结果分析,来判断体质类型。 五、九种体质的特点五、九种体质的特点体质 类型形体 特征常见表现心理 特征发病倾向适应能力平 和 质体形 匀 称健 壮面色,肤色润泽,发稠 密有光泽,目光有神, 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充 沛,耐受寒热,睡眠良 好,胃纳佳,二便正常, 舌色淡红,苔薄白,脉 和有神。性格 随 和开 朗平素少病,得病多 为外感实热症,对 四时寒暑燥湿及多 种地理环境能适应 或耐受。对自然和

16、 社会环境 适应能力 较强气 虚 质肌肉 不健 壮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 言,肢体容易疲乏,精 神不振,易出汗、舌淡 红、舌体胖大、边有齿 痕,脉象虚缓、面色偏 黄或白、目光少神、口 淡、唇色少华、毛发不 华、头晕、健忘、大便 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 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 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 偏多。性格 内向, 情绪 不稳 定, 胆小 不喜 欢冒 险平素体质虚弱,卫 表不固易患感冒, 或病后抗病能力弱 易迁延不愈,易患 内脏下垂,虚劳等 病。不耐受寒 邪、风邪、 暑邪阳 虚 质多形 体白 胖, 肌肉 不壮平素畏冷,手足不温, 喜热饮食,精神不振, 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 有齿痕,苔润,脉象沉 迟而弱,面色柔白,目 胞晦暗,口唇色淡,毛 发易落,易出汗,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性格 沉静、 内向发病多为寒症或易 从寒化,易患痰饮、 肿胀泄泻、阳痿不耐受邪 气,耐夏 不耐冬、 易感湿邪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