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740394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二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二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二讲(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张掌然博士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副院长 电话:13995562750/68653572 S,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认识论 2.社会学习论 3.社会交换论(相互依赖理论之一) 4.符号互动论 5.精神分析论、 6.动机理论、 7.进化社会心理学 8.社会文化理论,一个案例(1),凌晨3点,警察P看到辍学的学生X从一 家商店的后门走出来,并带着一个装满 钱的书包。这家商店像附近的很多商店 一样,晚上已经关门很久了。警察向X喊 话,让他站住,举起手来。,一个案例(2),X转过身来,从兜里掏出一支手枪,对警 察扣动了扳机,子弹打在警察的腿

2、上。 后来,X被捕入狱。按照统计数字的预 测,X在监狱的生活将不会有建设性的产 出,也不会快乐,社会将为他付出高昂 的代价,而且他再次犯罪的概率也相当 高的。,社会学习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 化。该定义不含由动机、疲劳、成熟、疾 病、受伤或药物所引起的暂时的行为变化。 单纯重复一个反应,不一定是学习。 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现在的行为是由过 去的经验决定的。,社会学习论,1.主要人物:巴甫洛夫、华生、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班多拉 2.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正、负强化、 模仿(言语、行为) 3.重要概念:强化: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直接强化与间接强化、他人强化与自我强化,社会学习论

3、,社会学习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ABandura和 R.H.Walfers等人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它以 SR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方法来扩大探 讨社会环境(他人、群体、文化、社会规范、 风俗、习惯等)是如何影响人们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见前述)。,社会学习论,以认知为基础,强调替代经验、自我调节和 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而传统观点认为, 学习者必须亲历行为的后果,学习才能发生。 班多拉认为:“实际上所有导源于直接经验的 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他 人的行为及

4、其后果而发生。”,社会学习论,1.观察学习不必然有外显反应。学习不等于操作。 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发生。而传统行为主义把强化作为学习的必要条件。 3.认知活动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四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表象和言语编码 动作再现/行为再造 动机过程,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四过程,注意过程;选择性注意是观察学习过程的关 键因素之一。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 a.示范活动的特性:可辨别性(是否引人注 目,活动结构之繁简等)和价值(实用价值) b.观察者本身的认知能力。,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四过程,保持过程:表象和言语编码 动作再现/行为再

5、造:观察者借表象或 语符再现示范者的行为过程。分即时性动 作再现和延迟性动作再现。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 和自我强化等。,社会学习周期模型,英国信息哲学家Boisot在考察新知识产生 和利用过程时提出了一个由6个步骤组成的社 会学习周期模型。他指出:新知识可以被描 绘为一个在I空间的顺时针的,周期性的运 动,这可以分解为6个不同部分:审视; 解决问题;抽象;扩散;吸收;影 响。,社会学习周期模型,这6个组成部分合并在一起,创造出一 种社会学习周期。社会学习周期的前三 个步骤是价值的产生,后三个步骤是价 值利用。,提问,对朋友提问,是一种信任。 对敌人提问,是一种挑战。 对自己提问

6、,是一种自信。,印刻效应,五种学习,学会生存(Learn to be) 学会做事(Learn to do) 学会与人相处(Learn to with another) 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 学会创造(Learn to Creat),认知场论,1.研究取向: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2.基本观点。 3.七个重要理论。 4.勒温场论6原则。 5.场论中的5种力(驱动力、限制力、诱 发力、需求力、非人格力) 6.核心概念:生活空间(见下图),认知场论,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 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形成一个由E (心理环境)和P(自我状态)构成的心 理生活空间(Psycho

7、logical Life space,简称LSP),这一空间是一个心理 动力场(Psychodynamics field),认知场论,E:(environmen);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 组成的心理环境。 P由IP区和PM区组成。 IP是由需要、欲望和意图因素组成的内部个人区域。 PM区是知觉运动区域。,认知场论,IP由诸小区构成,小区之间平常张力平衡,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小区张力上升,则失衡 。于是引发到心理环境中寻找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并释放能量发动行为,达到目标。 人的各种行为都由外部环境通过自我状态(P)和心理环境(E)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认知场论,勒温用公

8、式表示如下: B= f(P,E)= f (LSP),即行为是环境与人 (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 后来,Lewin把上述公式推广到群体心理 研究。P代表许多人,E代表准社会的心理 环境。LSP变成群体生活空间,认知场论,认知场论,紧张与冲突: 三种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社会交换论,核心思想:人际互动是(物质与物质、 物质与非物质、非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 交换。 它的基本预设是:超利避害是人之本性。 人人都企图在交换中以最小代价去获取最 大收益。交换行为变成了得与失的对比与 计算。,社会交换论,主要人物和创立时间:霍曼斯(创始 人)、布劳、埃莫森;1958年 理论特点:综合性。 操

9、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功能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社会交换论:互惠性(Reciprocity),互惠性(源于拉丁文recipocus,意为“互 换”)在社会学中是指一种服务或物品得到 回报的情境。它表明在不同的人或社会群 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换,交换关系在将他 们相互区分的同时也将他们相互联系起来。,社会交换论,毛斯是研究互惠性这一课题的第一位著名 的学者。在礼物(1925)一书中,他研 究了互惠性是如何使以相同价值的东西回 报施予者给予的礼物成为一种义务,不管 这种回报是立即进行的还是延期的。 互惠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多边的组织原 则。,社会交换论:匮乏(scorcity),在人

10、类学中,匮乏(源于拉丁文escarpus)一词 被用来描述那些生计困难、物资贫乏的社会。 直到进入20世纪很久之后,许多狩猎一采集社 会仍处于这种状况,它们被认为处于社会和经 济发展进程的最底端,而最高端则是西方工业 社会。人们认为这些社会都是终年为获得必需 的事物和水而操劳,没有空暇进行休闲娱乐。,社会交换论,但是,人类学家萨赫林斯在原初富裕社会(1872年)一书中对此种观点提出挑战。他指出,富裕既可以通过大量地进行生产实现,也同样能够通过节制欲望得到。他认为狩猎采集社会采取的是一条“通达富裕的禅学之路”,即人们只有有限的需求,对积累物质财富也不太关心,因此,匮乏的概念并不适用于他们,这只是

11、一个西方社会用来评估社会生活的标准。,社会交换论,社会学家林德从这一观点出发指出,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了匮乏的概念,因为资本主义鼓励人们对财富的欲求,多多益善,即使它们是无法得到的东西。我们正是从这一居高临下的观点对狩猎采集社会进行审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希缺,贵重商品变得也越来越难得到,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用花在生产活动,而各种各样的集中休闲娱乐方式则成为对此现象的必要补偿。,社会交换论,具体可见的物品,其他类型的回报呢(如情感、 精神、宗教之类的回报)?例如基督教就是这种 情况,此世的施舍是为了来世的德行。 波拉尼从经济的角度认识互惠性:互惠性在 某些社会中是分配财物和服务的主要途径,另 外还

12、有两种方式,一是先将财物收集到政治中 心然后再分配下去,在封建社会就是如此;二 是市场交换,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社会交换论,萨赫林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区分出三种互惠 性形式,其区别取决于交换的物品和交换双方 的社会距离。其一,一般性互惠,主要存在于 像家庭成员这样的亲密关系之间,这种互惠能 够造成巨大的凝聚力,这种互惠中并不一定要 求回报以礼物:但互惠性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它可能以一种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希望在 需要能得到近亲的帮助和支持。,社会交换论,其二,平衡性互惠,交换的物品或服务应 该是等价的,这是贸易关系的特点所在,它 主要是经济的而非道德的。 其三,否定性互惠,存在于一方想以牺

13、牲另 一方为代价和获得好处的情况下,如盗窃、 抢劫和战争。,社会交换论,基本观点:霍曼斯的五个普遍性命题。 1.成功命题:若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则他/她就会重复该行为;若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则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发相同/相似的行为。,社会交换论,3.价值命题:若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该个体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4.剥夺一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社会交换论,5.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预 期的奖赏或受到出乎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 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因为此 时侵犯行为的

14、结果对该个体更有价值。 如果个体行为得到预期的,甚至得到超过 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那么 该个体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因 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社会交换论,rewardcost = outcome 报酬代价= 后果 上式中报酬包括物质财富、心理财富 (精神奖励、鼓励等)、社会财富(身份地位、声望); 成本包括体力、时间、放弃享受、忍受惩罚、精神压力等。,社会交换论:三种交换形式,R1/C1 = R2/C2 公平,心理平衡 继续交往。 R1/C1 R2/C2 左方会体验到内疚,补偿作为。 R1/C1 R2/C2 左方会抱怨、消极、愤怒,减少投入、中止交往。,社会

15、交换论,霍曼斯:以上五个基本命题可以解释进入交换过程的全部人类社会行为。 布劳的发展: 社会交换以互惠自愿为前提; 交换有个体、群体、社区等层次; 引入权力、规范、不平等等概念,扩大解释范围,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理论把 对个体行为的分析转移到对两个或多个 相互作用的个体行为的分析。相互依赖 意味着一个人之所得至少会部分地依赖 于另一个人的行为,反之亦然。,相互依赖理论,社会交换论(social-exchange theory) 是相互依赖理论的典型代表。社会交换 论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和决策理论之上。 它用个体彼此间交换成本和收益的概念 来分析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决策理论,决策理论(decision-making theories) 认为个体会对不同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 算和评价,并选择其中最合逻辑、最合理的 一个。即人们会选择那些成本最小化而收益 最大化的行为。决策过程包括权衡所有可能 选择的成本和收益,然后选取最优的。而最 终的决定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权重。,决策理论之期望效价理论,期望一效价理论(expectancy- Value theory)通过增加评估每一种选 择发生的可能性而延伸了成本和效益的 含义(Eawards,1954)。,决策理论之期望效价理论,该理论主张决策应建立在对下述两个 因素进行综合的基础之上:其一,每一 种可能的结果或选择的价值。其二,由 决策导致的每一个可能结果真实发生的 概率或“期望”。,决策理论之期望效价理论,人们所做的实际决策确实有些与决策 理论所给出的推理方法相吻合,但也有 一些实际决策并不总是遵循上述程序。 人们往往使用简便快捷的手段做出决 断,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