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722792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内科新理论新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发生MDS的易感性,某些遗传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型神经纤维瘤病,其家系中MDS/AML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家族性血小板病伴发白血病(FPD/AML)家系中易发生MDS/AML,其易感位点已被定位于21q22,累及CBFA2(AML1)基因 7单体综合征(家族性MDS伴有7q异常)的7q异常不是本综合征的原发原因;其原发性易感位点是在目前尚无法检测的其他染色体部位 苯醌氧化还原酶(NQO1)在解毒苯代谢产物中有重要作用,编码此酶的NQO1基因有多态性。苯接触者如其NQO1基因为60

2、9(CT)无功能型等位基因,则发生MDS/AML的危险性增高,单克隆性造血, MDS的各个亚型,包括早期亚型,都可检测到单克隆造血的证据 单克隆造血现象出现在用现有方法能够检出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之前 由MDS转化的AML经化疗完全缓解之后,其原有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完全消失,但造血仍为单克隆性 MDS经治疗完全缓解后可恢复为正常的多克隆造血 关于MDS异常克隆的起源水平,多数报告均证明所有髓系细胞都来自同一异常克隆,而淋巴细胞仍为多克隆性;个别报告证明B淋巴细胞也来自同一异常克隆;但均未证明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性,染色体异常,诊断时40%60%有染色体异常,随着病程的进展可高达80% 染色体异常在

3、早期MDS(RA/RARS)发生率相对较低(15%30%),而且多为单一异常 晚期MDS(RAEB/RAEBT)发生率高(45%60%),而且复杂异常(3种)增多,MDS的常见染色体核型异常,+ 三体 易位 缺失 其他 - 单体 -5 t(1;3)(p36;q21) 5(q13-q33) Inv(3)(q21;q26) t(3;3)(q21;q26) -7 t(1;7)(p11;p11) 7(q22-q34) iso(17q) t(5;7)(q11;p11) t(5;17)(p11;p11) t(7;17)(p11;p11) -17 t(2;11)(p21;q23) 11(q14-q22) -

4、Y 12(p11-p13) +8 t(11;21)(q24;q11) 13(q14) 17(p13) +21 20(q11-q13),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异常, 3%40%的MDS患者有ras家族基因突变,以Nras基因第12,13或 61密码子突变最为常见 约10%的MDS患者有fms基因突变 5%10%的MDS患者可检出p53基因突变 约30%50%的MDS患者有p15抑癌基因失活,免疫学异常, MDS患者的T细胞在体外抑制CFU-GM和CFU-E生长 MDS骨髓细胞与环孢霉素(CSA)共同孵育或去除其中T细胞可增加祖细胞集落产率 MDS患者体内T细胞处于激活状态 MDS患者的T 细胞受体链变

5、区(TCRV)基因分析,显示明显偏颇性,只有其V基因库(V repertoire)中有限的几个基因 10%或更多的MDS患者并发免疫性疾病 某些MDS患者用免疫抑制剂(ATG,CSA)治疗有效,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 CFUGEMM、BFUE、CFUE、CFUGM、CFUMK集落均减少或无生长 CFUGM集簇增多 CFUGM集落内细胞分化成熟障碍,主要由原始细胞组成 对造血刺激因子反应异常 在Dexter长期培养体系中不能形成健康的黏附层;MDS骨髓细胞在正常黏附层上也生长不良,Multistep pathogenesis of MDS summary,由于环境、职业或生活中的毒害因素或

6、自发性突变,在易感个体中造成造血干、祖细胞的初始性变故(initiating event),这种受损的干、祖细胞一方面逐渐对正常干、祖细胞形成生长或活存优势,成为单克隆造血,伴有基因组不稳定性,易于发生继发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另一方面诱发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骨髓抑制,进一步损害造血细胞的增殖和成熟。,Multistep pathogenesis of MDS summary,持续性自身免疫性攻击诱发单个核细胞和基质细胞过多产生TNF-,INF-等细胞因子,后者诱发造血细胞过度凋亡,导致无效造血。过度的增殖和凋亡导致端粒过度缩短,后者进一步加剧基因组不稳定性,继发MDS常见的5q-、

7、7q-、20q-等染色体异常。同时有其相应抑癌基因如p53、p15INK4B的灭活,从而造成细胞周期失控和更加剧基因组不稳定性,终至转化为MDS后AML。,MDS诊断指南,病史询问时应注意放射和化学治疗病史、家族性MDS/AML史、感染和出血病史及输血频度和量。 查体时注意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相关体征及有无肝、脾肿大。,MDS诊断指南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血涂片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的形态学观察,注意血细胞减少的系别数,有无大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骨髓穿刺和骨髓组织活检,骨髓涂片至少要分类计数200个骨髓细胞和20个巨核细胞,注意骨髓增生

8、程度、造血细胞成熟异常的程度和相对的比例、原始细胞的比例、环状铁粒幼细胞的比例和有无网状和胶原纤维增多及其程度,MDS诊断指南实验室检查,血清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叶酸和VitB12测定 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 如有指征和/或条件还应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 骨髓流式细胞术CD34+细胞测定; 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培养; HIV感染和PNH的筛排; 严重血小板减少需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HLA A和B位点分型; 年龄55岁或55岁但65岁而一般状况好(ECOG 1-2)者进行患者与同胞的HLA配型,MDS的FAB分型问题(一),RA的最低诊断标准 标准中提出RA的形态学异常常仅限于红系,但形态学

9、异常累及23系的RA相当常见,而且预后与仅累及红系的RA有所不同 将无贫血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也纳入RA无法解释其减少,而方案中无另外的相应亚型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应都归入MDS Auer小体并不提示不良预后,MDS的FAB分型问题(二), RAEB-t与原发性伴有三系发育异常的AML是否同一疾病 CMML是MDS还是骨髓增殖性疾病(MPD) 增生低下性MDS是否为一独立亚型 治疗相关性MDS与原发性MDS有所不同,方案中未包括前者 伴有某些MPD特征的MDS应如何确定亚型等,MDS的WHO分型与FAB的主要不同(一),明确提出RA骨髓细胞发育异常仅限于红系 增设RCMD,包括

10、同时有粒系和(或)巨核系发育异常的RARS和RA 将RAEB再分为两亚型:RAEB-和RAEB- 增加5q-综合征亚型,特指那些原发性单纯del(5q)的难治性贫血 将MDS和AML骨髓原始细胞的分界降低为0.20,取消了RAEB-t亚型,MDS的WHO分型与FAB的主要不同(二),增加了“MDS,不能分类亚型” 将CMML归属为一个新的髓系疾病大类-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并根据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将其分为CMML-和CMML- 在髓系白血病分型中将“急性髓系白血病和MDS,治疗相关性(烷化剂相关性;拓扑异构酶相关性;其他类型)”单列,MDS的WHO分型标准(一),分型 血象 骨

11、髓象 RA 贫血 仅有红系发育不良 原始细胞无或少见 原始细胞15% 原始细胞10% 原始细胞无或少见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无Auer小体 单核细胞1109/L 环型铁粒幼细胞15%,MDS的WHO分型标准(二),分型 血象 骨髓象 RCMD-RS 同RCMD 环状铁粒幼细胞15% 余同RCMD RAEB-1 血细胞减少 一系或多系发育不良 原始细胞5% 原始细胞5-9% 单核细胞1109/L 无Auer小体 无Auer小体 RAEB-2 血细胞减少 一系或多系发育不良 原始细胞5-19% 原始细胞10-19% 单核细胞1109/L Auer小体+/- Auer小体+/-,MDS的W

12、HO分型标准(三),分型 血象 骨髓象 5q-综合征 贫血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核低分叶 原始细胞5% 原始细胞5% 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 无Auer小体 单纯del(5q) MDS-U 细胞减少 粒系或巨核系一系发育不良 (不能分类) 原始细胞无或少见 原始细胞5% 无Auer小体 无Auer小体,MDS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参数 分 值 0.5 1.0 1.5 2.0 骨髓原始细胞 0.05 0.050.10 - 0.110.20 0.210.3 染色体核型* 好 中等 差 - 血细胞减少系列数* 0/1系 2/3系 - - - 注* 好:正常, -Y, 5q-, 20q-;差:

13、复合染色体异常(种异常)或号染色体异常;中等:其它异常。 *血细胞减少标准:血红蛋白100g/L;中性粒细胞1.8109/L;血小板100109/L. 危变评定:低危:分;中危: 0.5-1.0分;中危: 1.5-.0分; 高危:2.5分,IPSS的预后意义,病例 危度组 总数 低危 中危I 中危II 高危 中位生存时间 816 病例数(%) 267(33) 314(38) 176(22) 59(7) 中位生存时间,年 5.7 3.5 1.2 0.4 25%患者转白时间 759 病例数(%) 235(31) 295(39) 171(22) 58(8) 中位转白时间,年 9.4 3.3 1.1

14、0.2,MDS治疗指南支持治疗红细胞输注和祛铁治疗,现今尚无确定是否需要红细胞输注的血红蛋白值界定值,主要根据贫血相关症状的临床判断,一般来说,当血红蛋白80g/L时应考虑红细胞输注 当反复出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后应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当患者接受的铁超过5g(约25单位红细胞)而需继续红细胞输注患者应考虑采用祛铁治疗,祛铁胺,20-40mg/Kg,皮下输注12小时,或1g/d,皮下注射,5-7天/周,至铁蛋白浓度1000ug/L,当铁蛋白浓度2000ug/L后,祛铁胺剂量不要超过25mg/kg,MDS治疗指南支持治疗血小板输注,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只需观察而不必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指征 当有发热、感染时应提高到20109/L,MDS治疗指南支持治疗感染的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的MDS患者尚无证据支持常规给予预防性抗细菌或真菌药物。 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以考虑预防性小剂量G-CSF治疗以维持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推荐水平B)。 有明确感染灶时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