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10853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2高考)(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高二语文:六国论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 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又被称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嘉祐集。,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六国地图,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

2、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时代背景,兵:兵器。 利:锋利。 战:作战,打仗。 亏:动词,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

3、(被秦国攻破导致)灭亡,并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了,这是亡国原因。,或:有的人。 互:交互,彼此,一个连一个。 率:一概,大率,大都,全都。 以:由于,因为。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独:独自,单独地。 完:名词或用为动词,保全。 故:所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翻译,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回答道:“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了。(

4、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所以说弊端在贿赂秦国。,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以 外: (除了) 之外。 邑:小城,邑镇。 较:比较。 得:得到,获得。所得:所得到的土地。 其实:古今异义。古:其,代词,它的;实:实际。今:实际上。 亡:丢失(的土地) 欲:欲望。大欲,即最大的欲望。大患:最大的祸患。 固:本来。,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之所得,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大患,固 不在战矣。,厥:代词。相当于“其”,他

5、们的。 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暴:通“曝”,晒,引申为“暴露”,这里指“冒着” 尺寸之地:很少的土地。 举:拿。 割:割让。 兵:军队,名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弥、愈:更加。 判:分,清楚明了。 至于:表示由上文引起的结果。可翻译成“以致,到 的结局” 宜:应该。然:这样。 事:侍奉。犹:如同。,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

6、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翻译,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之所得,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除了用攻战取得的土地之外,(还得到了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赂而)而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得胜利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将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翻译,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7、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子孙对待它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日割让五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军又到了。,翻译,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不能满足的,送给他的东西越多,他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交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落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看本

8、来就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木柴去救火,木柴不断,火就不灭。”这句话讲得很对。,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对 比,终:最终。继:随着。 何:疑问代词。 哉: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与:结交,交好。 既: 之后。 免:幸免。 守:坚守。 义:行正义,动词。,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斯:指示代词,这。效:功效。 至:直到,为:

9、作为。 始:才。速: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却:使动用法。使 退却(败退) 洎:到了,等到。以:因为。 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 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况且。殆:尽 智力孤危:智谋穷竭,国势孤单。 诚:实在。 向使:假使。 附:归附。犹:还 数:定数。理:理数。 相较:相抗衡。量:料定、判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10、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国相较,或未易量。,翻译,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齐国没有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结交秦国而不援助五国的缘故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行正义而不贿赂秦国。,翻译,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用荆轲行刺作为(抵抗秦

11、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害,邯郸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王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底。,翻译,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国相较,或未易量。,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征伐天下将近结束之时,可以说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件。假使当初三国(韩、魏、楚)都爱惜自己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还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和秦国相抗

12、衡(的话),或者说还不能轻易地判定。,第三段中,齐、赵、燕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赵 用武而不终,燕 以荆卿为计,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呜呼: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咳”。 以:用 封:分封,封赏。 礼:以礼相待,礼遇,名词用作动词。 西向:即“向西”。 恐:恐怕。,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悲夫:可悲啊 势:国势。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日、月:名词作状语。 趋:趋向,走向。 为:治理。,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呜呼!

1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咳!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合力向西进军,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去。可悲啊!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的割让土地,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被人的威势胁迫啊!,皆:都是。 于:介词,比。 之:代词,它(指秦国) 之:助词,的。 苟:如果。 而:表转折。 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的事件。 下

14、:指不如六国。,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却还有可以不贿赂而战胜它的趋势。如果以偌大的天下,却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课文分析,从最后两段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劝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于强敌应不赂而胜之。 第五段的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二两句是转折关系,二、三之间是因果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要通过说理逐

15、步揭示写作意图,引导读者深思。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 明确:有。末句中“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批评。,文章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断,结论,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不赂者),诸侯所亡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齐附于秦 燕行刺客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承上启下 (借古),勿从六国 破灭之故事,北宋王朝 (讽今),知识累积,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16、;今: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始速祸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件。,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存。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 A、 暴霜露 B、 暴秦之欲无厌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暴,通“曝”,这里指“冒着” 厌,通“餍”,意思是“满足” 无,通“毋”,意思是“不要”,文言句式,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后牧以谗诛。 省略句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