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708877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DOC 页数:285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5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5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5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5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2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一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一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二、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毫米、分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千米

2、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与米的关系。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 “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2、教材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

3、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他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 ,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 ,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 ,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无论是

4、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景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 ,将“限重 1 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3、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毫米的认识练习课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第四课时:千米和米的换算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练习课第六课时:吨的认识第七课时:吨的认识练习课一、测量1、毫米的认识累计课时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

5、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一第 13 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米与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出示例 1 情景图,看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拿出课本先估计它的长、宽、厚,再进行实际测量,当整厘米数不能表示时,引出毫米,接着具体量一量 1 毫米有多厚,再出示电话卡等让学生观察。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体验 1

6、 毫米的长度实际,并形成直观形象。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具准备:1 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 1 情景图。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 分钟)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得到的是整厘米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3)情境导入:出示例 1 情景图。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一起来吧。通过操作你产生了哪些问题?2、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这节课的自探提

7、示,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认真看书测一测、量一量、想一想,你一定会有很多发现。自探提示:(1)通过观察与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你发现了什么?(2)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表示?(3)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吗?(4)请你说出生活中长或厚大约毫米的东西。3、学生围绕自探提示进行自学。二、解疑合探(15 分钟)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同桌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2、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由此引出毫米。差生汇报,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比如, “我量出的宽不到 15 厘米,还差两小格。 ” “数学书的厚不到厘米,只有 6 小格。

8、”教师演示测量课本的长、宽、厚的方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3、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厘米10 毫米的关系,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鼓励有多种思考方法。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4、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1)让学上在尺子上观察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毫米的长度。(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可以用毫米来表示。生汇报: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的厚度等。教师及时评价。(3)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毫米,最后数一

9、数有多少张。(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 ,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厘米10毫米;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的厚度大约是毫米。三、质疑再探(3 分钟)1、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把你认为重点的记一记,同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或是还要了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2 分钟)1、练习一第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 2 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 3 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再用尺子进行测量。4、全课总结:同

10、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毫米的认识,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受或收获能谈谈吗?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 毫米=10 厘米教学反思:2、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累计课时数(2)教学内容:复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进一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的:1、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3、知道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1、。教学重点:知道用哪些长度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8 分钟)1、导入: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毫米、分米,这节课我们来巩固一下毫米的认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补充,形成自探提示。出示自探提示: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测量橡皮的厚度、书本的厚度用什么单位最合适?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3、学生自学课本,独立解决以上问题。二、解疑合探(1

12、2 分钟)1、逐一检查学生自探情况。(学困生汇报,中优生评价补充) 2、针对有困难的问题组织合探。(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2)测量橡皮的厚度、书本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最合适。(3)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三、质疑再探(5 分钟)1、关于本节的认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预设: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5 分钟)(一)生自编题练习。(二)教师有选择的供题练习。1、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 6 毫米 ( ) 跳绳

13、长 2 厘米 ( )课桌高 7 米 ( ) 粉笔长 75 分米 ( )小明身高 134 米。 ( ) 一根绳长 15 分米。 ( )一块橡皮厚 1 米。 ( ) 10 分米=1 厘米。 ( )2、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10 分米一支圆珠笔 170 厘米课桌长 40 毫米 邓老师高 13 厘米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蜡笔长 6( ) 跳绳长 2( ) 桌高 7( ) 粉笔长 75( )钢笔长 14( ) 小明的身高是 140( )一块橡皮厚 12( ) 旗杆高 9( )别针长 34( ) 电脑键盘长约 5( )图钉长 10( ) 教室宽 6( )教室的门高大约

14、2( ) 麦当劳玩具高 9( ) 黑板长约 4( ) 5 米( )分米 40 厘米( )分米 2 分米( )厘米 70 毫米( )厘米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 )分米。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分米。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 )分米。4、分别画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长的线段。(三)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毫米、分米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5 米( )分米 40 厘米( )分米2 分米( )厘米 70 毫米( )厘米教学反思:3、千米的认识累计课时数(3)教学内容:课本第 7 页例 3,第 8 页例 4 和中间的做一做。教材分析:教材中情景图将

15、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引出千米。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 400 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1 千米,知道 1 千米=1000 米,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的:1、通过挂图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2、能正确运用千米的概念来表示长度。3、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无处不在的道理。重点、难点: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 分钟)(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米、分米、厘米、毫米)比较大的是什么?(米)如果我们想知道北京离我们这儿有多远,也用米做单位,可以吗?那我们该用怎样的单位去计量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千米的认识。 (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2、学生绕题设疑, (问题预设:一千米有多长?一千米等于多少米?千米在生活中运用在哪些方面?)教师梳理归纳补充并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到黑板旁侧形成自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