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94415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1.4地球的结构 (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二,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地震波,一,二,2.地球的内部圈层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一,二,一,二,链接生活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提示: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一,二,二、地球的外部圈层,3.生物圈 (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

2、物世界。 (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一,二,思考讨论地球内部圈层有明确的界线,外部圈层是否也有明确界线? 提示: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没有明确的界线。如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而组成水圈的水有陆地水,也有大气水等。,探究一,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主题活动 材料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A、B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A、B分别是哪种地震波?为什么? 提示:A为横波,B为纵波,因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从图中

3、可以看出,A传播速度慢,B传播速度快。 (2)图中的D、F分别是哪个界面?地震波在穿过这两个界面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地震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变化,说明其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探究一,探究二,(3)图中C、E、G、H分别是指地球的哪些圈层? 提示: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核,H为内核。 (4)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4、 提示: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探究一,探究二,地壳的结构特点及厚度差异 (1)地壳的结构特点。 水平方向上: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垂直方向上: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大洋部分缺失)。 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而大洋地壳以单层结构为主。,探究一,探究二,典例剖析 【例题1】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单位:千米),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2)若绘制地壳

5、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探究一,探究二,(3)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探究一,探究二,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故A项正确。第(2)题,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来进行的,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故C项正确。第(3)题,主要考查剖面线的判读。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

6、的,小于小的”原则,可知图中40千米a42千米,38千米b40千米,故A项正确。 答案:(1)A (2)C (3)A,探究一,探究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主题活动 材料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分别是指地球的哪个圈层? 提示:为岩石圈,为水圈,为大气圈。 (2)生物圈占有图中圈层的哪些部分? 提示:生物圈占有(大气圈)圈层的底部、(水圈)圈层的全部和(岩石圈)圈层的上部。,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探究一,探究二,典例剖析 【例题2】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

7、3个 C.4个 D.5个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探究一,探究二,解析:第(1)题,图中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第(2)题,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1)C (2)B,图1为某地的水平地质剖面图。某日发生地震(丙地的地表为震中),根据甲、乙两地

8、观测站的地震波记录,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势曲线图(图2)。据此完成第1题。,1.下列关于图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表示甲地的观测站,表示乙地的观测站 C.a线表示纵波走势曲线图,b线表示横波走势曲线图 D.越接近震中的观测站,其纵波与横波抵达时间差距越小 解析: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烈度越来越小,故A项不符合题意;从图1可以判断甲和乙离震中的距离,故表示离震中较近的乙观测站,表示离震中较远的甲观测站,故B项不符合题意;纵波速度快,到达监测站的时间短,故a线表示横波走势曲线图,b线表示纵波走势曲线图,C项不

9、符合题意;同样距离下,纵波传播速度快,到同一观测站时间短,越接近震中,时间越短,横波和纵波到达监测站的时间差距就越小,故D项正确。 答案:D,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速度为36千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第3题,此波传播速度在地下5千米处突然变大,说明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 答案:2.B 3.A,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

10、成第45题。,4.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 A.为地壳 B.为岩石圈 C.为软流层 D.为下地幔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增加 B.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大 C.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海拔数据可知,为大气圈的一部分,为地壳,为软流层,为外核,为内核。第5题,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外核(层)的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4.C 5.B,6.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

11、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 ,D+E ,F+G 。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第(2)(3)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4)题,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画图略(软流层以上部分)。 (5)由于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