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91364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课《马说》课件_苏教版(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马说 韩愈,并驾齐驱,骐骥一跃,1.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习目标,自学内容一: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比如此类文章有龙说、师说 、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作者简介,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

2、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著有昌黎先生集。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政割剧,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创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

3、;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自学内容二:通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l,zh,pi,s dn,xin,把握准确字音,伯乐 祗辱 骈 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邪 策,石:容量单位 食:sh 食物吃;s饲、喂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一石,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自学

4、内容三:翻译课文,合作翻译,学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对译 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字的意义。 2替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3删减 删除省略:删去同义的一个词;删去文言虚词: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表顺接、修饰等的连词、起补足音节、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 4保留 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 5增补 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 “于”“之”)、

5、量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 6调整 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辱没,叫,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但是,转折连词,因此,即使,介词,在,助词,的,把,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这种,这样,能力,才能,美好的素质,等同,怎么,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照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定语后置标志,顺接连词,来,代词,它,虽然,想要,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按照,他的,代词,大概、恐怕,难道,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

7、能,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音节助词,不译,识别,注意这几个句子的翻译:,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注意这几个句子的翻译:,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而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这几个句子的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

8、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的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邪,通“耶”,语气词,材,通“才”,才能,虚词,之,策之不以其道,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其,其真不知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知识小结,代词 它,助词 的,定语后置标志,音节助词,代词 它,同“岂”语气词 反问 难道,代词 它的,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伯乐不常有,介词,用,介词,按照,转折连词,但是,顺

9、接连词,来,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动 用鞭子打,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动 吃完竭尽,一词多义,食,策,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吃,通“饲”,喂,鞭子,用鞭子打,才能,能够,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义,自学内容一: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马 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10、分 析 课 文,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 了什么问题? 2、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 样的遭遇?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 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 旨?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 麽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 类人?,自学内容二: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 强调了什么问题?,分 析 课 文,简析: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

11、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 时会有怎样的遭遇?,分 析 课 文,简析:文段一告诉我们,当千里马没有 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 析 课 文,简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分 析 课 文,简析: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文段中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 人才,那麽文中以“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分 析 课 文,简析:文中的“伯乐”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识别、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托物寓意: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这一现象,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3、。,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食马者,浅薄愚妄的统治者,马说,2.自学内容三: 品味语言,进一步理解主旨。(1)请分析文中三个语段段末的“也”字的不同表达,请注意朗读时语气变化。 (2)分析七个“不”字的表达作用。,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既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不”字的使用,表达出了强烈的否定语气。表达对这些饲马者的谴责与不满。,主题: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这一现象,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

14、懑和控诉,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写法: 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达痛惜之情。,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论证,表达愤怒与谴责:,课文小结,第三段,排比句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反面论证,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突出主旨:“其真不知马也”,与开头论点照应。,归纳全文,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

15、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也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4、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吧。该句深化了文章中心,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寻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E.苏轼 豁达乐观笑红尘,3. 自学内容四:拓展本文主旨,(2)思考:马说结合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