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91137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 烛之武退秦师 (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烛之武退秦师,【国学撷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果断,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是担子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路途遥远吗?” 【知义明理】 中国人对知识分子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知识分子不能不刚强果断,因为他们肩负着国家民族的重任,而且个人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路途,又必将遥远艰辛。,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

2、者简介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

3、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能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次围郑,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聪明),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是代词) 2.夫晋,何厌之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晋无礼”)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应为“于君有益”)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5、之(省略句,句首要补充主语“秦穆公”) 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应在“以”后补充“之”,指代亡郑这件事)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为”中间应补充“之”,把它作为),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常识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3.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公元前63

6、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郑国老臣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了解文意,把握情节 1.文章第一段寥寥25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作用重大。你认为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

7、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参考答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

8、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 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 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 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分析人物,体会技巧 1.第二段用对话的方式写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都有怎样的行为? 参考答案: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听从劝谏,说动烛之武。烛之武婉辞拒绝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

9、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参考答案:郑伯准备派遣烛之武见秦君时,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许之”。,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结尾为什么要写“晋文公撤军”?这是否恰当?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文章明写晋文公面对突变,清醒撤军;暗写烛之武达成所想,解除郑围。这都是“退秦师”的结果。 5.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怎样理解他的“不仁”“不知”“不武”? 参考答案: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

10、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 提示:烛之武可谓集志士、勇士、辩士于一身,在不同情形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

11、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 巧设伏笔,前后照应 伏笔与照应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家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

12、应,使文章记叙周密。烛之武退秦师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前面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用好伏笔与照应,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要做到让别人无法轻易地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二是伏笔要有

13、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来枯燥无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请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写作示例:“书法家”书法比赛中,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这两个字”,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名句诵读 1.当仁,

14、不让于师。孔子 2.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5.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6.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7.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爱默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几乎一生不被郑国国君重用,可谓不得志至极。然而在秦、晋大举围郑之际,他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在强大的秦穆公面前,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后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

15、保存郑国。他这种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行为的动力是什么?是一个有良心的臣民的爱国情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袁承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1959年,为了“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的迫切需要,袁承业毅然从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行,组建并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钱三强曾说:“铀的萃取剂研究,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没有他,就提不出铀。”袁承业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实用的新型萃取剂,其中11个品种的萃取剂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些萃取剂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萃取剂工业的全部。“很多萃取剂不是谁要求我们做的,而是生产实践提出这样的需求,

16、我们才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实现。”20世纪80年代,袁承业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时,两次碰到主办方挂错国旗,他发现后,立刻向大会主席提出,要求换成五星红旗。“这样的原则问题,一定是不能含糊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3.北京101中学副校长:每年带学生直面南京大屠杀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北京101中学的副校长程翔,又一次带学生跨越1 000多千米,从北京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个活动他们已坚持了三年。在程翔看来,光靠书本学习历史远远不够,“只有身临其境,孩子们才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三年来,北京101中学通过官网记录着学生们的实践活动。目前,已经有超过1 200名学生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为我的祖国有这样沉重的历史而悲痛,我为今天的和平而庆幸,我的民族自尊心更强烈,我更增强了公民责任意识。我不是只停留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了,而是真切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开始思考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自强。”这是在参观纪念馆后,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写下的一段话。那张参观的门票,他也一直保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