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72745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1兼爱(新人教版选修)(_2013高考)(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议论、抒情、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通过学习选文,理解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这三个重要主张并思考其现代价值。,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

2、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内容提要 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

3、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作者背景】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府中

4、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旋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干巢之感。,【主旨感悟】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不露痕迹地寓托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艺术鉴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深居”,言居处幽僻。“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清”犹言“清和”。诗人深居高处,下临城外的曲城,节令已是春尽夏临。在季节变换的过程中,诗人的情绪如何?从描写上看,他的心理是平和而积极的。对“春去”,他并没有感伤。对初夏的感觉是气候冷热适宜。在诗人看来,春天过去了,夏天到来,同样景色

5、宜人。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兴发的地点、时间,而且透露了诗人的心绪,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接下来,诗人从各个角度选择最能表现南方晚晴特征的景物,罗织成生动形象的复合画面。,他不像李白那样选择高山、大河等壮阔的景物,而是选择不被人注意的却能表现性情的客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幽草”是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他发现了天意和人事的契合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容易被人遗忘,然而上天是疼爱它的。“晚晴”,尽管写迟暮,作者却有一种偏爱。着一“重”字,有相当的感情分量。对“晚晴”尚且如此,何况旭日东升的早晨!这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热爱生活的心态。这里,我们又自

6、然联想到诗人在乐游原中写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这两句虽然赞美夕阳,但却有嗟叹感伤的成分。而“人间”句只是珍重这个“晚晴”,并不理会它的短暂,更多地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把晚晴和乐游原合看,则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诗人。“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此联承首句,写远眺,写近观。晚晴之后,云收雨住,空气清新,加之夕阳返照,这一切合成了眺望者拓展视野的条件。诗人在高阁之上远望,顿觉天低地阔,心旷神怡,回头察看,楼阁上的小窗透过一缕斜阳,屋室显得更明亮。试想,诗人的心胸该是何等开阔明朗!“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越鸟”用古诗“越鸟巢南枝”之意,“巢干”暗示着“晴”字,“鸟归”暗示着“晚”字,正

7、好收拢到题目上。飞鸟归巢迅捷轻快,既写晴,又写喜晴。诗人在郑亚幕府,有了依托和归宿感,用这种心境观照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商隐的诗歌,在情韵方面,达到唐诗的极致。构思新巧,包藏细密,意境朦胧,诗味浓烈。这首诗抓住晚晴时刻的自然景色,表现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态度的联系,在似与不似之间,虚实相生,耐人寻味。,(2010年高考辽宁卷)(原文在庄子尊生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

8、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解析】 孙良淳并未让兵士逃生。 【答案】 D,1学习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墨子对人世间种种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产生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的思考。 3体会“兼

9、爱”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第二段具体考察了“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何用生”可以理解为何生、因为什么产生。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是因为人们不相爱产生的吗?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意思。墨子先肯定了这些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由人们不相爱产生的,之后这样说:“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由于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以诸侯不忌惮发动他自己的

10、国家来攻打别人的国家,卿大夫不忌惮发动自己的食邑来夺取别人的食邑,人们不忌惮运用自身的力量来贼害别人。“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造成了种种事端:,国家与国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与卿大夫互相夺取食邑,人与人互相残害,君对臣不仁爱而臣对君不忠诚,父对子不慈爱而子对父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睦不协调,天下力量大的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抢夺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瞧不起地位低的,不诚实的欺骗敦厚的。墨子下结论说

1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2如何改变“天下之害”? 既然知道了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也知道了这些方面产生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既然已经反对它(“不相爱”)了,那么拿什么改变它呢?由此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墨子说:“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简言之即“兼爱”),正好跟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相爱的做法相对立。“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对墨子来说,“交

12、相利”是跟“兼相爱”密切联系的,是“兼相爱”的自然结果。,要解决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就要实行与之相反的方法。“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奈何”是如何的意思。那么这相反的方法又如何去做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根本: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食邑就像看待他自己的食邑,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他自己之身。能够做到这一点,人们就可以超脱那种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自私的爱,就会兼相爱。只要做到了兼相爱,就可以造成接下来所说的种种社会效果:,国家与国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与卿大夫不互相夺取,人与人不互相贼害,君对臣

13、仁爱、臣对君忠诚,父对子慈爱、子对父孝敬,兄弟之间和睦协调,天下力量大的不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不抢夺人少的,富有的不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不轻视地位低的,不诚实的不欺骗敦厚老实的。“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可使毋起”就是可使不发生。这是墨子的又一个重要结论: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不发生的原因,是产生于兼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称赞它。墨子本人的立场自然是在有仁德的人这一边。,3墨子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兼爱”? (1)正君之行。既然墨子认定君主威力无穷,那么端正君主的行为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知道,那种横征暴敛“为宫室台榭”之居、“为锦绣文彩”之衣、为“刍豢”

14、“鱼鳖”之食,蓄妻妾以供淫乐,死后还要“厚葬久葬”的“天下为政者”是断然不会“兼爱”的,于是相应地提出了“节用”“非乐”“节葬”的主张,试图使君主的恶迹有所收敛。,(2)佐君以贤。墨子认为,要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任用更多的贤能之士是国君的首要任务。并且提出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的用人主张。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贤能之士呢?墨子说得很明白,就是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人。这实际上指的是行“兼爱”之道的人。有力“疾以助人”,不就是“兼

15、相爱”吗?有财“勉以分人”,不就是“交相利”吗?,(3)师君以圣。墨子不止一次地称颂大禹、成汤、文王、武王这些“三代圣王”。其目的就是借“圣王”之口推行“兼爱”之道,让君主们有师可学。他是这样称颂大禹的:“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故使学者以裘褐为衣,以跂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又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这里的大禹显然是一个既具有“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雄心壮志,又具有实干吃苦精神的人物。,因此可以说,大禹是“兼爱”思想的具体

16、化、人格化。的确,如果君主们都学着大禹的样子,实行“兼爱”自然是大有希望的。,(4)拘君于天。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无上,有的人就因此说“天志”和“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个脊梁”,并由此得出墨子是复古派的结论。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墨子承认“天”,颂扬“天”,不过是一种借助“天”来拘束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手段。他在天志上中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又接着说,“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这其中的“天”,实际上是墨子的传声筒,“兼爱”思想的代言人。,4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这句的意思是说,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说明为政应遵循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