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670534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理论)(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移移动动通信通信课课程程设计报设计报告告学生姓名: 万 思 学 号: k081241139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级: k0312415 设计题目: 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学年学期: 2014 年 第 学期 指导教师: 张华 2目目 录录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分析与研究1 11.1.设计任务设计任务3 31.11.1 设计提示设计提示 3 31.21.2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 3 32.2. 方案设计与论证方案设计与论证3 32.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3 32.1.12.1.1 第一代蜂窝

2、移动电话系统(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1G1G)4 42.1.22.1.2 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2G2G) 4 42.1.32.1.3 第三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第三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3G3G) 4 42.22.2 切换的目的及技术切换的目的及技术 5 52.2.12.2.1 切换的目的切换的目的5 52.2.22.2.2 切换实现的技术切换实现的技术 5 52.32.3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及参数分析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及参数分析 6 62.3.12.3.1 GSMGSM 系统系统6 62.3.22.3.2 IS-95IS-95 窄带窄带 CDMA

3、CDMA 系统系统 10102.42.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及参数分析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及参数分析 11112.4.12.4.1 WCDMAWCDMA 的切换技术的切换技术 11112.4.22.4.2 CDMA2000CDMA2000 的切换技术的切换技术 12122.4.32.4.3 TD-SCDMATD-SCDMA 的切换技术的切换技术 15152.4.42.4.4 WiMAXWiMAX 系统的切换技术系统的切换技术 17172.52.5 4G4G 网络切换的简单介绍网络切换的简单介绍 181832.62.6 三种三种 3G3G 标准切换技术的分析比较标准切换技术的分

4、析比较19192.72.7 硬切换、软切换与接力切换的相互比较硬切换、软切换与接力切换的相互比较20202.7.12.7.1 硬切换和接力切换的区别:硬切换和接力切换的区别:20202.7.22.7.2 硬切换与软切换的区别:硬切换与软切换的区别: 20202.7.32.7.3 接力切换和软切换的比较接力切换和软切换的比较 20203 3分析与总结分析与总结202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212141.1.设计任务设计任务1.11.1 设计提示设计提示1、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规划和设计中,无线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居于中心地位,对 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切换是无线资源管理功能中重要一部分,直接影

5、 响着系统的容量和服务质量,同时也是蜂窝移动系统所独有的功能和关键特征。 2、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的目的有 2 种可能,一种是实现漫游,另一种是为了 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即降低掉话率,降低拥塞率。 3、切换参数的选择将影响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网络的 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运营商的竞争将是网络质量的竞争。因为优质的 网络服务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质量之上的。网络参量的分析和调整是网络优化工作的 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网络质量和参数设置密切相关的码分多址系统来说,切换控 制参数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对网络质量影响很大的一部分。1.21.2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1 分别

6、比较 2G 和 3G 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并对相应的切换控制 参数进行分析。 2 比较 2G 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包括工作原理描述及相应参数分析。 3 比较 3G 通信系统的切换技术,包括工作原理描述及相应参数分析。(注:由指导教师提供。含设计的背景、设计提示、设计要求、时间安排)2.2. 方案设计与论证方案设计与论证2.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自从 1897 年马可尼的实验证明了运动中无线通信的可应用性,人们就开始了对未 来的移动通信孜孜不倦的探索。早期成功应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警用车载系统,该系统方 便快捷到 30 年

7、代中期全美警察部门安装了大约 5000 个无线接收装置。这一阶段的特点 是工作频率较低,工作在短波频段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得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46 年,贝尔实 验室推出了第一种大区制的公众移动电话服务。在美国圣路易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公用汽车电话网,被称为“城市系统” 。 从 4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在西德、法国等国家随后陆续发展了公用移动电话系 统;其间完成了从专用网向公用移动网的过渡,采用人工接续的方式解决了移动电话 系统与公用市话之间的接续问题,这时的通信网的容量较小。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后期,主要是改进和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包括直接 拨号

8、、自动选择无线信道等。同时解决了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的问题,这时的系统都 采用大区制,选择的频段和容量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解决了困扰移动通信的终端小型5化和系统设计等关键问题,移动通信系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1.12.1.1 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1G1G) 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提出了小区制的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在 1978 年,开发了 AMPS(Advance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 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结合频率复用技术,可

9、在整个服务覆盖区 域内实现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与以前的系统相比确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话音质量,可 以说,蜂窝化的系统设计方案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大容量要求和频谱资源受限的矛 盾。 到 80 年代中期,欧洲和日本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蜂窝移动通信网,主要代表有:英国 的 ETACS(European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统;法国的 450 系统,北欧 国家的 NMT-450(Nordic Mobile Telephone-450)系统。1987 年,中国首个 TACS 制式模 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投入商用。 这些系统都是 FDMA(频分多址接入)

10、频分双工模拟制式系统,被称为第一代蜂窝移动 通信系统。2.1.22.1.2 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2G2G)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当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刚投放市场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就在 研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比较成熟的制式有泛欧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美国的 ADC(D-AMPS)和日本的 JDC(现在改名为 PDC)等数字 移动通信系统。在这些数字系统中,GSM 的发展最引人注目。1991 年 GSM 系统正式在欧洲 问世,网络开通运行。 GSM(Global System

11、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是一种起源于 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 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我国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 GSM 技术(2001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 GSM 网,为 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GSM 系列主要有 GSM900、DCS1800 和 PCS1900 三部分,三者之 间的主要区别是工作频段的差异。GSM 系

12、统采用数字调制,即把音频数字化处理后再对其 朝廷压缩。但在二进制码流调制之前必须先进行低通滤波,这里采用高斯低通滤波器。 第二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主要采用 TDMA(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及 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2.1.32.1.3 第三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第三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3G3G)第三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 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 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 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 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

13、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 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 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 3G 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 与 TD-SCDMA。CDMA 是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6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 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 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

14、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 TDMA 的 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 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 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 潜力。2.22.2 切换的目的及技术切换的目的及技术2.2.12.2.1 切换的目的切换的目的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的目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实现漫游,另一种是为 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即降低掉话率、降低拥塞率。2.2.22.2.2 切换实现的技术切换实现的技术2.2.2.1 切换控制的三种方式1a.移动台控制切换(MCHO)。移动台控制切换是通过移动台持续监视通信端口的信号 强度和质量,

15、当满足切换条件时,移动台选择一个最好的切换候选项并发出切换请求。目 前欧洲的增强型数字无绳技术(DECT)和北美的太平洋地区通信系统(PACS)均采用这种 切换控制。b.网络控制切换(NCHO)。网络控制切换是通过通信端口监视信号强度和质量,当信 号恶化到低于某阈值时,网络就安排切换到新的通信端口。在此过程中,网络要求所有端 口监视由移动台来的信号,并将结果报告结网络。当网络选择新端口后,它同时通知新、 旧端口完成切换,移动台在切换过程中是被动的。目前的TACS及AMPS系统均采用这种切换 控制,即由基站检测,由交换中心控制完成,当前基站监视并测量所有通信链路,移动交 换中心(MSC)命令周围

16、基站不时地测量各自的通信链路,基于这些测量,MSC决定何时何 地发生切换。 c.移动台辅助切换(MAHO)。移动台辅助切换可以说是网络控制切换(NCHO)的一种 演化,网络要求移动台测量周围端口的信号强度并报告给旧端口,然后由网络来判断是否 切换和切换到哪个端口。因此 MAHO 是通过移动台测量通信链路,而由网络控制切换,在 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和网络同时参与切换,移动台负责测量,网络负责判决,目前的 GSM 及 CDMA 系统均采用这种切换控制。2.2.2.2 切换技术的分类当用户接入时,系统根据所测量得的信号强度和各小区的容量为某一呼叫选择最恰当 的小区(宏小区、微小区或微微小区)。发生切换时有两种切换方式:相同层次小区之间 的水平切换和不同层次小区之间的垂直切换。 a.水平切换技术 水平切换就是普通的小区切换(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