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669652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功能主义第一章:功能主义 把社会看作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结构,这些部分在不同程度上由平衡机制所维系。它重视整合,把社会类比为人类有机体,把社会的“健康”等同于社会秩序,把社会的 “疾病”等同于社会冲突。 思想起源思想起源 社会学传统:社会学传统: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累托 孔德:孔德:有机体类比 “社会”与生物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整体;可将其整体结构解剖为:元素(家庭) 、组织 (社会权利形式) 、器官(城市) 斯宾塞:斯宾塞:分析功能主义(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解释社会进化) 社会是比生物体更高级的“超有机体” ,其增长便带来结构的愈加复杂且分化;第 1 次提出 “分化”概念;结构的

2、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分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依赖实现整合。 每一分化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所以,整体总是受其组成部分的系统过程所影响。 涂尔干:涂尔干:关键性的功能主义奠基人 把分析的重心放在社会整体上;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 要的必要条件(有目的论倾向)强调社会处于“常态”和“病态”中,他将社会系统概念 化,因而强化了“功能需要”的观念。这意味着系统包含着一些均衡点,正常的功能围绕这 些均衡点而产生。他坚持承认系统的部分对社会整体的功能。 帕累托:帕累托:将社会视为物理-化学系统,而非生物有机系统 他明确把“社会”定义为一个“系统”,强调必须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

3、分析 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郎 拉德克利夫拉德克利夫-布郎:布郎: 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功能概念是以社会生活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为基础的 为避免目的论的纠缠,应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去替代“需要”功能分析可以从以下假设出发合乎逻辑地进行:功能分析可以从以下假设出发合乎逻辑地进行:1)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使其组成部分实现最低限度的整合;2) “功能”一词是指维持这种必要的整合或必要的团结的过程;3)因此,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这种功能分析对那些并不能对整合产生积极作用的系统组织部分来说,难以奏效。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重

4、从个人需求层次上考察社会文化中各事项对人的满足功能。强调功能普遍性和功 能不可或缺性 他的理论框架有三个系统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 其等级阶梯是:生物系统处于底层,社会结构处于中间,符号系统在在最上层。 某一层次系统需要的满足方式必然制约着接近它的那个系统层次需要的满足方式。 结构的和符号的系统层次对社会学或人类学的分析来讲是重要的; 并强调了在分析结构系统层次时制度分析的必要性。 制度是行动被组织起来以满足必要条件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制度要素:人事组成、 规章、规范、物质设施、活动、功能) 任何一层次上都存在着四种普遍的功能需要经济适应、政治权威、教育社会化和社会 控制(这

5、与斯宾塞和帕森斯相似)功能主义的基本特点:功能主义的基本特点: 社会是整体,即“系统” ,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的系统其研究重 点放在整体整体的社会层次上 “系统”概念,是一切形式的社会学功能主义的中心概念。部分对整体的功能关系,使功能 主义同其他整体论的方法相区别 组成社会系统的所有因素,就其发挥着同系统的“需要”相关的特定功能而言,都是不可 缺少的 系统中所有各组成部分子系统的整合绝不会是“完善的” 。社会系统的基本趋势是 不同制度之间的均衡与和谐;但“反整合”的因素总会存在,所以社会控制机制的重要性也 总会存在(默顿) 作为“反常功能”的因素而存在的异常行为、矛盾、紧张,

6、由于社会整合与均衡的趋向而倾 向于被制度化 社会变迁是适应性的和渐进的。急剧的社会变化更可能出现在文化制度中,而不是经济制 度中 社会整合本质上是通过价值观念的共识,通过“共同的认知取向”而达成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1902-1979)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1902 年进入阿姆克斯特学院主修生物 学准备从医,系统论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924 年转学,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并认识 了马林诺夫斯基老师,一年后又转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接触了韦伯和马克思;1927 年获海 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聘于哈佛大学;1931 年他转入哈佛大学新建的社会学系,期间 几次

7、晋升,1936 年任助教,1939 年副教授,1942 年教授,紧接着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 任 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 、 社会系统 、 经济与社会 、 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社会行动的结构探讨的主要问题的社会秩序问题霍布斯的社会秩序问题:追求个人目标的社会成员怎样持续社会秩序?1)唯心主义的错误:忽视人的行为受外部约束2)实证主义的错误:忽视符号领域相对独立的作用(不能简化为外部环境)3)功利主义的错误:把价值模式简化为单位的成本-效益分析 涂尔干的回答:社会共享的价值与规范在人格结构中内化 帕森斯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 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

8、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是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学主流理论 之一;二战后到 70 年代末是现代功能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盛极一时的时代,80 年代 以后有逐渐式微的趋势。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默顿等;1927 年回国后,一反美国 早期社会学家注重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风气,创立了一种把“社会”理解为一种 整体的系统的社会理论。这是美国社会学提出的第一种整体论的社会学;功能主义在帕森 斯的著作中更具条理,成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 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结构: 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提倡用“分析性现实主义”来建立社

9、会学理论 他认为,理论必须包含从复杂经验现实中抽象出共同的、分析要素的概念。概念将以这种 方式把现象从构成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中分离出来。他认为,研究的目标就是将概念组织 成能理解社会重要特征的分析框架,而不被具体的经验细节所掩盖。主张理论应首先对社会现象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范畴化,并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他发展了“行动 的唯意志理论” ,是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中有益假定和概念的综合。他吸收了 功利主义(把行动看对刺激的反应)有关行动者追求目标的叙述,及功利主义强调的人们 权衡利弊和做出选择的能力;对实证主义(把行动看似物理过程)他将注意力放在社会中 的物理参数和这些参数对众多社

10、会组织的决定性影响上;他还认为,用各种“理想”(强调 价值规范,忽略其他因素)的概念去约束人们和社会的过程仍是有意义的。他把“唯意志 理论”定义为个体行动者主观决策制定的过程 意志性行动的因素:意志性行动的因素: 行动者(个人) 行动被看作寻求目标的实现 行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 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境条件都会影响目标和手段的选择 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理念所支配 这种唯意志论的行动被称为“单位行动单位行动”。 社会行动包括一个或多个行动者一系列的单位行动。然而,单位行动之间是如何联系 的?这种联系如何以概念的方式表现? 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帕森斯从行动单位向社会系统的转化

11、行动行动 他按动机和价值观认为行动者是“定位于”情境的 动机动机有三种: 认知的(对信息的需要) 情感的(对感情寄托的需要) 评价的(对评价的需要) 相应有三种价值观价值观(取向模式): 认知的(按客观标准进行的评价) 鉴赏的(按审美标准进行的评价) 道德的(根据绝对的正误标准进行的评价) 按动机和价值观构成的复合行动复合行动有三种: 工具性的(行动定位于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表意性的(行动定位于实现情感上的满足) 道德性的(行动定位于上非标准) 行动者根据某种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依某一种基本方式行动 社会系统社会系统 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便逐渐产生了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在就是“制

12、度化” (可称之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 系统系统指的是“行动者”与“环境”持久的互动体系 社会系统的三特征社会系统的三特征: 系统是相对地有结构的(得益于价值模式与“模式变量” ) 系统生存必须满足某些功能需求(“功能的先决条件” ) 引进控制论的等级序列概念,以把握秩序转型现象其帕森斯的理论宗旨就是用系统的术语把这些不同纬度的行动概念化 结果就是行动被概念化为三种“相互渗透的行动系统” (文化的、社会的和人格的)行动理论的目标就变成理解制度化模式(即社会系统)是如何被价值观、信仰、规范及其 他观念的联合体(即文化系统)和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即人格系统)所制约的 后来,他又加上了有机(

13、后称行动)系统 “系统”概念是帕森斯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他构建了三个极为重要的行动系统模型行动系统模型 这三个系统只是分析层次,而非具体实体: 人格系统:人格系统:1)涉及到个体的需求倾向,这些需求倾向是“合群需要”与“精神需要”2)其基本单位是单个的行动者3)对这一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的需要、动机态度上4)人格是社会生活的特殊层次,并意味者个人的独特性 社会系统:社会系统:论及不同人们之间的互动,即人们的相互依赖。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 结构及其功能问题。 文化系统:文化系统:指“意义”和“价值”的广泛的符号模式,它着重于文化价值观。 有机系统:有机系统:基本单位为具备生物特性的人类。

14、对文化、人格、社会系统的划分,可使人们看到个体和社会是如何相互渗透的 帕森斯把人主体只看作“系统”的支持者,因此把人主体从社会理论中排除出去了 模式变量:模式变量:表达系统变量属性的概念 行动系统是由价值模式构成的 价值模式又是由“模式变量”构成的 模式变量涉及了行动者在与对象的关系中所面临的选择 模式变量表现为构成社会互动的基本选择的普遍二分法 运用模式变量可同时把人格系统中的取向模式、文化系统中的价值模式和社会系统中的规 范要求类别化:1)情感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情感中立性: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应表达许多还是很少的情感?2)扩散性)扩散性/专一性专一性: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双方的义务应狭

15、小、具体还是广泛而分散?(关于行动者志向,以对象为导向)3)普遍性)普遍性/特殊性特殊性: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是否应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所有是行动者?4)自致性)自致性/先赋性先赋性:是根据表现(成就)还是根据先天的特质去评价行动者?(关于对象 形态)5)个人)个人/集体集体:行动者是否考虑讲个人的目标置于他所在的群体目标之上?(后从行动体 系中删除) 向功能强制主义功能强制主义转变: 在行动理论文集在“功能强制” (即功能先决条件)概念成了一般行动理论的核心 结构的功能在于满足系统的必要条件。借助二分法(外部的/内部的、工具性/成就性)可 将行动系统概念化为四个生存的必要条件(即 AGIL 模型

16、)又称“四功能范例四功能范例” : 适应(适应(A):是指确保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然后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分配 达鹄(达鹄(G):指的是在系统目标中建立次序级别,并调动系统的资源以获得这些目标 整合(整合(I):指合作和保持系统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维模(维模(L):围绕着两个相关的问题:模式维持和紧张的处理1)达鹄与整合的是成就性的2)适应与维模的是工具性的3)适应与达鹄是指系统与外部的互动4)维模与整合指系统内问题 随着 A、G、I、L 的引进,发生了偏离结构分析而转向功能分析的微妙变化社会系统被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一种功能必要条件(即 AGIL) 接着,每个子系统又被分成这四个功能部分,依次类推。这是个“功能部分化”过程控制的信息等级:控制的信息等级: 20 世纪 50 年代,帕森斯把注意力转到独特的行动系统(文化、社会结构、人格和有机体) 间的相互关系上,即四个行动系统中的输入-输出关系上 一个整体行动系统是由作为其四个子系统组成。这四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信息控 制等级结构,即: 文化在信息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