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556600 上传时间:2017-03-2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2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综合-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PDF 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边燕杰张文宏本文在评述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体制下社会网络对于职业流动不同作用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 , 提出了转型经济中社会网络对于职业流动作用的 4 个理论假设 , 即市场化假设、权力维续假设、机制共存假设和体制洞假设。文章运用对天津 1999 年就业过程所做调查获取的资料检验了上述假设 , 第一次对人情和信息两种关系资源进行了测量 , 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网络在 3 种经济体制下发挥作用的不同形式。作者的结论是 : 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 , 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 , 以传递信息为辅。这些作用在转型经

2、济时代尤为突出。关键词 职业流动 社会网络 经济体制作者边燕杰 , 1955 年生 , 社会学博士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 张文宏 , 1963 年生 ,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职业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调节职业流动的机制大体有 3 种 , 即计划分配机制、市场机制、社会网络机制。一般认为 , 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 , 就是市场机制代替计划分配机制的过程。我们对天津的研究表明 , 从 1956 年到 1999 年的 43 年中 , 社会网络机制的作用显示持续上升的趋势。如何理解这一趋势 ? 社会网络作用的持续上升 , 对转型经济时代职业

3、流动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本文依据天津 1999 年就业调查资料考察社会网络在不同经济体制时代对职业流动的作用。我们将首先评述社会网络在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中不同作用的社会学理论 , 然后提出社会网络在转型经济中作用的 4 个理论假设 , 即市场化假设、权力维续假设、机制共存假设和体制洞假设。最后 , 在分析天津调查资料、检验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 我们将根据资料分析结果得出理论结论 , 并提出未来研究的任务。一、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 ( 提出了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这一问题 , 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之后 , 近 30 年的研究证明

4、了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 , 包括在不同经济体制中这种作用的不同。(一 ) 社会网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经济 , 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 ( , 即信息拥有77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者的信息是确定的、丰足的 , 而信息需要者得不到确定的信息 , 其信息量也是相对贫乏的( 1991) 。例如 , 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传播就是不对称的 : 雇主拥有确定的、丰足的工作信息 , 但并不能获得有关求职者的全部信息 ; 同样 , 求职者往往不能得到有关职业的可靠和充分的信息 , 也不能将个人的全部情况告诉雇主。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 , 很难想像劳动力的配置是职遇其人、人施其才、

5、才尽其用 , 无序流动和自愿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有没有一种机制弥补这种不足呢 ? 有 , 这就是社会关系网络。格兰诺维特在波士顿郊外牛顿镇对 300 名白领求职者的研究表明 , 他们中的 57 %是通过社会网络了解工作信息而成功地找到新职业的 ( 1974) 。通过社会网络谋职不一定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但至少可使求职者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有关职位的情况 , 也为雇主扩大和筛选了申请人后备军 ( 1997) 。格氏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 通过相识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 , 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了。格氏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 ,

6、 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假设” ( 1973) 。在格氏看来 , 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 , 由此获得的信息重复性高 , 而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 , 它提供的信息重复性低 , 充当着信息桥的角色。格氏的弱关系假设就是指弱关系发挥着提供非重复性信息的桥梁作用。使用弱关系谋求职业流动的人 , 正是由于了解到非重复的更有价值的信息 , 才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林南扩展和修正了弱关系假设 , 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 ( 1982)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 , 在一个分层体系中 , 相同阶层的人们在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方面相似性高 , 他们之间往往是强关系 ; 而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资源相似性低 , 他们之间往往

7、是弱关系。当人们追求工具性目标时 , 弱关系就为阶层地位低的人提供了连接高地位人的通道 , 从而获得社会资源。格氏和林南的理论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参见 995和边燕杰 1999 的评述 ) 。(二 ) 社会网络在再分配经济中的作用再分配经济也是不完善的经济。不过 , 信息不对称不是再分配经济的缺陷 , 而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 , 再分配经济靠中央计划调控 , 经济信息 , 特别是重要信息像经济资源一样由国家控制 , 在国家部门中按上下级关系有序地传递。劳动力作为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 , 是按计划配置的 , 职业信息是极不对称的 : 国家劳动部门控制和有序地传递职业信息 , 工作单位接收

8、所分配的劳动力 , 待业者服从分配。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 对于求职者来说 , 自谋职业根本不可能 , 寻获职业信息并无直接意义。在这种体制下 , 社会网络的作用是什么呢 ? 边燕杰依据天津 1988 年的调查研究指出 , 社会网络在这里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 , 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 , 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 ( 1994 , 1997) 。换言之 , 社会网络不再是信息桥 , 而是人情网。人情关系的强弱与获得照顾是正相关的 : 人情关系强 , 得到照顾的可能性就大 ; 人情关系弱 , 结果不得而知 ; 没有人情关系 , 除偶然的例外 , 不会得到照顾。信息的

9、获得只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边燕杰为此提出了“强关系假设” , 并用天津和新加坡的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证明 ( 1997 ; 1997) 。为什么人情关系的强弱会产生上述结果呢 ? 道理有二 : 一是义务问题。人情关系的实质是情意、实惠的交换。强关系往往表明这种交换已经在主客方长期存在 , 相互的欠情、补情心理 ,使得有能力的人会尽力提供帮助。二是信任问题。人情交换是违背正式组织原则的 , 但如果是强关系 , 主客双方的信任度提高 , 就能降低由“东窗事发”所导致的不必要麻烦。所以 , 在再87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2 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分配经济的职业流动中 , 强关系应比弱关系“强”而

10、不是“弱”。人情关系在再分配经济中之所以发挥作用 , 其制度安排的前提是 , 资源控制者是经济实体的代理人 , 而不是所有者。陶志刚、朱天指出 , 在经济决策不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下 , 代理人往往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寻租或送人情 ( 2000) 。再分配经济中的劳动力分配决策人就是这样的代理人 , 而人员分配和调动对于劳动部门和接收单位来说都不是至关重要的 , 所以人情关系就成为职业流动的调节机制了。(三 ) 社会网络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转型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 , 其趋势是越来越偏离再分配经济 , 越来越趋向市场经济。近些年的许多研究证明 , 在进城农民工的求职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过程中 , 社会网络

11、都发挥着提供信息和信誉保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李培林 , 1996 ; 彭庆恩 , 1996 ; 陈阿江 , 1997 ; 王汉生等 ,1997 ; 王汉生、陈智霞 , 1998 ; 丘海雄等 , 1998 ; 李强 , 1999 ; 许欣欣、李培林 , 1999) 。但是 , 学术界对社会网络作用的性质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在转型经济条件下 , 社会网络的使用频率是减少、上升还是不变 , 强关系和弱关系作用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 以及它们的相对使用比例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 首先要弄清楚转型经济动态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对此我们提出 4 种不同的论点并阐发各论点关于社会网络作

12、用变化的假设。第一 , 市场化的论点及其假设。市场化的论点认为 , 虽然具体情况十分复杂 , 但转型经济动态过程的主流是中国在不断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 1989) 。这表现在资源配置越来越通过市场进行 , 而不是靠行政调拨 ; 硬预算上升 , 软预算下降 ; 私有产权的比例上升 ; 劳动力配置实行双向选择 , 职业分配机制被削弱了。与此相应的假设是 , 社会网络作用的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 : 作为信息桥的关系使用频率上升 , 作为人情网的关系使用频率下降。这意味着 , 弱关系可能逐步代替强关系作为职业流动的调节机制 (市场化假设 ) 。第二 , 权力维续的论点及其假设。权力维续的论点认为 ,

13、 虽然市场化是经济转型的总趋势 ,但并不表明政治权力对资源的直接和间接控制将会削弱 ( 1996) 。相反 , 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 , 公共和其他重要物品生产和流通的国家垄断 , 单位制在盈利企业和事业组织中的巩固 , 地方社团主义的上升 , 以及党对人事任免的决策作用 , 都保证了政治权力的维续 ,保证了资源控制在代理人而非所有者手中 ( 2000) 。为此 , 在转型经济中 , 经济实体的代理人作为雇主 , 将继续向求职者送人情。以往劳动部门的分配权被限制了 , 但代之而起的是成倍增长的雇主代理人。所以 , 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使用频率不但不会下降 , 反而会上升 ; 不是弱关系将代

14、替强关系 , 而是强关系仍将保持其优势地位 (权力维续假设 ) 。第三 , 机制共存的论点及其假设。机制共存的实践基础是 80 年代双轨制的运行。而在 90 年代以后 , 机制共存的逻辑是路径依赖 : 市场是在经济和政治两个领域平行发展的 , 它们共同推动着改革的进程 ( 1996) 。这一论点的含义是 , 市场规律和权力规则同时制约着资源的配置 ( 2000) 。在劳动力市场领域 , 机制共存的含义是 : 一方面 , 成功的求职者需要弱关系收集职业信息以克服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困难 ; 另一方面 , 求职者必须通过强关系与决策人进行人情交换 , 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这意味着 , 作为信

15、息桥的弱关系和作为人情网的强关系将共同发挥作用 , 强弱关系的使用比率将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 (机制共存假设 ) 。第四 , 体制洞的论点及其假设。一个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可以看成该体制存在漏洞 , 或称体制洞。但我们在此提出并强调的体制洞是指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体制断裂 , 即再分配体制解体了 , 但市场体制不是尚未形成 , 就是运行无效。例如 , 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分97经济体制、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配制度取消了 , 但职业信息的传递渠道在市场中不是很少存在 , 就是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无人问津的工作。求职者处于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洞之中 : 有价值的信息无从获得 , 与雇主的相互信任无从建立 , 求职者与雇主的相互约束没有体制保证。在这种情况下 , 社会网络将发挥特殊的作用 : 作为信息的桥梁 , 作为信任的基础 , 作为人际关系约束的保证。这说明 , 在国家分配制度解体、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社会网络的作用将是重要的过渡机制。作为信息桥的弱关系将提高使用频率 , 而作为信任和规范约束的人情关系网络 , 也将提高使用频率 (体制洞假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