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成败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565571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47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邦项羽成败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邦项羽成败分析,刘邦项羽成败个性分析,一、 刘邦多疑,项羽轻信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臣,可以说,为刘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智过人,忠贞不二的手下,刘邦也不是完全推心置腹,信之不疑。当项伯冒着生命危险来告知张良,项羽即将来进攻的消息时,六神无主的刘邦除了反复询问“为之奈何”,还不忘追问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尽管已危在旦夕,刘邦还要坚持核实张良是不是和楚军有什么瓜葛。而项羽呢?仅因为曹无伤的一个密报,尚未加以核实便“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并且当项伯夜间求见他时,“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他竟然不问一句,这些消息如何连夜获得,这些话项伯从何人、何处、何地、何时得之,懵

2、懵然,就相信了项伯的话,如此轻信,岂有不败之理。,二、 刘邦狡诈,项羽憨直刘邦的狡诈多端,在鸿门宴中,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可见其心机之深,而项羽因刘邦的一句奉承的、暗含陷阱的话(“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便主动而自觉地将自家的细作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一愚鲁而憨直的话,既断了今后沛公方面消息的来源,也暴露了项羽的有勇无谋,粗率轻信。,三、 刘邦机敏精细,项羽妇人之仁刘邦在夜间刚听到项伯密报军情时,就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到项羽说出曹无伤后不动声色,回去

3、之后便“立诛杀曹无伤”,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自己轻车简从,不辞而逃,这一系列言行,都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而项羽,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却仅仅因为其叔叔曾替他美言了几句,并听到了他几句言不由衷的虚伪奉承之语,就怒意全消,还赐酒设宴,相与言欢,在项伯明显的表现出偏袒、保护沛公时,他竟然也不以为意,在本无参会资格的樊哙硬闯宴席之时,他也不以为忤,还口称壮士,赐彘肩及卮酒,当听到沛公不辞而别的消息时,他也没有动怒,反而坦然的接受了刘邦的赠礼,真无王者霸气,却有妇人之仁。,四、 刘邦能屈能伸,项羽刚愎自用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

4、“有大功”之人,但却主动对项伯“兄事之”,且“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项羽面前也谦辞卑礼,唯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些都可看出他能屈能伸的性格,所谓能忍大辱者必有大作为,“将以有为也。”项羽则自我膨胀,贪恋虚名,用刘邦的话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致使范增忧病而死,使他的“庶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幸而言中,成了项王为期不远的预言。五、 刘邦深谋远虑,项羽贪图小利刘邦本织席贩履之徒,贪财好色之人。“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先攻破秦之首都咸阳时,本来“欲止宫休舍”,后听了张良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

5、为虐”,便即“还军霸上”,可见其志不在小,而为了自己更稳固的立好脚跟,他硬是忍痛割爱,以退为进。项羽却对其“秋毫无犯”的深谋远虑没有觉察到,而是坦坦然然的接受了他的一双白璧,“置之座上”,用一对丝毫无用的玉璧换取了自己的大好河山,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就这样轻易的上了年近半百的老谋深算的人的当了。凡此种种,尽管楚汉战争尚未开始,但其实早胜负已定矣!,从鸿门宴一文中看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一、从对待部下的态度来看 刘邦在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一方面“大惊”,问张良“为之奈何?”一方面承认自己的力量与项羽相比“固不如也”,对敌我形势有着清醒的判断。当张良建议通过项伯向项羽解释时,立即听取了张良的正确

6、主张,对项伯百般拉拢,使其为自己服务,并且听从项伯的建议,第二天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鸿门宴上,面对范增举、项庄舞剑,险象环生,刘邦从容镇定;当樊哙闯帐、慷慨陈词说得项羽哑口无言时,刘邦立即抓住这一难得的脱身机会,借口“如厕”逃出大帐,丢弃车骑,轻装逃回。从这一过程来看,刘邦对待部下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说明他能够清醒地判断形势,而且善于用人,总能采纳部下的正确建议和主张。再看项羽,在曹无伤向其告密后,范增也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宴会当中,范增“数目项王”,多次“举所佩玉”示意,可是项羽“默然不应”,优柔寡断。当项庄舞剑,项伯“亦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时,宴会的气氛可以说是已剑

7、拔弩张,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可是作为宴会主导者的项羽,既不制止项庄,也不制止项伯,反应迟钝。当刘邦逃席而去,已经纵虎归山的情况下,项羽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纵敌遗患,铸成大错,反而接受了张良代刘邦献上的礼物。这一过程说明,尽管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可是项羽刚愎自用,根本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二、从对待内应的态度来看 刘邦在面对强敌一筹莫展之时,采纳张良的意见,对待来自项羽阵营的“项羽季父”项伯,又是“兄事之”,又是“奉卮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百般拉拢、极力争取,最终使项伯不仅许诺为其开脱,而且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沛公”掩护他逃出生天。这说明刘邦善于争取、团结一切可能为己所用的力量为自己服务

8、,去争取胜利。再看项羽,对主动为自己通风报信的曹无伤,不仅没有任何友好的表示,反而因为听了刘邦的一番狡辩就轻易地将其出卖给对方,最终使曹无伤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出卖盟友,毫无城府,试想,从此以后,谁还敢再为项羽做内应?,三、从对待内奸的态度来看 刘邦在得知是自己的左司马曹无伤为项羽通风报信后,一“至军”,即“立诛杀曹无伤”,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再看项羽,在鸿门宴前,当自己的季父项伯为敌人开脱,并提出“不如因善遇之”的无理要求时,不仅毫无警觉,反而欣然“许诺”;在鸿门宴中,当项庄舞剑,准备杀刘邦,而项伯以身掩护刘邦,使“庄不得击”时,面对如此明显的通敌行为,竟然视而不见,毫无所动,说明他任人唯

9、亲,治军无方。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刘邦深谋远虑、知人善任,不仅善于审时度势,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敌我形势,而且善于采纳部下正确的建议和主张,善于争取、团结一切可以为己所用的力量为己服务;而项羽骄狂自大、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毫无远见,对部下的正确意见不能听取,对敌人和内奸的花言巧语却偏听轻信,对自己的盟友轻易出卖,这或许就是楚亡汉兴、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借刘邦之口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所以,刘、项成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人性格的不同,用人政策的不同。,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