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49225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010 年 12 月目 录序 言第一章 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第二章 基础教育(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三章 职业教育(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四章 高等教育(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第五章 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力

2、开展继续教育(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第六章 教育体制改革(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 教育开放与合作(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 教师队伍建设(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第九章 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

3、入(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第十章 教育信息化(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第十一章 依法治教(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第十二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 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实 施为贯彻落实国家中

4、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制定本纲要。序 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优先发展教育,提高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决定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教育事业在上千年历史积淀

5、的基础上,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步伐,全面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公平惠及人民,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教育活力不断增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

6、谐、提升市民素质作出了重大贡献,教育资源已成为北京最珍贵的资源,人才优势已成为北京最突出的优势。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北京也处于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阶段实现新跨越,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首都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全局中肩负的历史使命愈发重要,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面临的国内外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首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的“上好学”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素质

7、教育推进还没有得到根本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面临诸多困难,推进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艰巨。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国家及首都发展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统筹协调为重点,以优质育人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力地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

8、的需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更大贡献。第一章 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教育之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教育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适应国家及首都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

9、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二)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1. 公平的教育: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发达,教育机会更加充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9%,建立覆盖全市的 0 至 3 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以户籍人口计算)的比例即毛入学率达到 100%以上,进一步增强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能力。全面普及高水平、多样化的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9%。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加发达,高等

10、教育普及率稳步提高,每 10 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达到 6700 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资助制度更加完善,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4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5.5 年。2.优质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进一步协调,办学条件达到现代化要求,基础教育阶段

11、建网学校比例达到 100%。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现代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学生综合素质和市民素养显著提升,首都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创新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能力明显提高。3.创新的教育:充分激发学校和师生发展的活力。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有利于

12、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全面、生动活泼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突破。4. 开放的教育: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协调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文基础。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更加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在吸引和聚集国际化高端人才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在京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 18 万人次。(三)战略部署1.战略主题

1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拓展社会教育大平台,建好用好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健全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坚持

14、能力为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知识能力的要求。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平台、资源更加丰富的实践育人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健全学生成才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坚持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学生体育、文艺、科技活动,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外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重视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国防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品行高尚、人格健全、意志坚强

15、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面向人人。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平等对待学生,民主管理班级,发挥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2.战略方针:优先发展、统筹协调、优质育人、改革创新。立足基本国情和首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优先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优先安排;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16、,不断加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统筹协调。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学校和社会以及中外教育资源优势,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优质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瞄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教育质量标准,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坚持人才强教,着力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首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积极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教育体制,扩大开放与合作,创新教育发展模式,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专栏 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指 标 2009 年 2015 年 2020 年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0.3 95 99 2 义务教育毛入学率(%) 105 100 以上 100 以上 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 99 99 4 每 10 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 6369 6700 6700 5 基础教育阶段建网学校比例(%) 90.8 97 100 6 外国留学生规模(万人次) 7.1 12 18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