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与临床医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49153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与临床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免疫与临床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免疫与临床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免疫与临床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免疫与临床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与临床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与临床医学(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与临床,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学习目标:,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成分,人工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引起临床常见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种类及接种注意事项,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第一节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 变应原(allergen): 引起超敏反应发

2、生的抗原。,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I型:速发型或过敏反应; II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IV型:迟发型。,抗体介导,致敏T细胞介导,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5,一、型超敏反应(IgE介导),主要特征: 发生快,消退亦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主要由特异性抗体IgE介导; 患者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6,(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 (1)吸入性变应原:花粉、真菌

3、孢子、粉尘、皮屑、羽毛、螨等。 (2)食物变应原:鱼、虾、蛋、奶、蟹贝等食物。 (3)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先锋霉素、有机碘等。 (4)其他:动物免疫血清、昆虫或其毒液、石油、橡胶、化纤、塑料制品进入体内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2、抗体:IgE。,7,3、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表面有IgE Fc受体,能与IgE Fc段牢固结合,胞质内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组胺、肝素、白三烯等。(2)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调节。,8,(二)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3、效应阶段;(1)早期相反应:组胺、激肽原酶、肝素(2)晚期相反应:白三烯、

4、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1、 致 敏 阶 段,2、发 敏 阶 段,3、效应阶段,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3.效应阶段,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11,嗜酸性粒细胞发挥负反馈作用:,1、直接吞噬、破坏肥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 2、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 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4、释放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12,(三)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过敏性休克:(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头孢菌素、链

5、霉素等(2)血清过敏性休克: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等。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鱼、虾、蟹、蛋、奶等。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或血管性水肿)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及冷热刺激等。,13,青霉素分子不稳定,在弱碱溶液中易分解为青霉烯酸,因此临床使用青霉素时应现配现用,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14,(四)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1)询问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2)皮肤过敏试验:青霉素皮试 2、脱敏疗法与减敏疗法(1)脱敏疗法:抗毒素治疗时,若皮肤实验呈阳性,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连

6、续多次注射。(2)减敏疗法:难以避免的变应原(花粉),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多次皮下注射。 3、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释放(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3)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4)免疫抑制药物,青霉素皮试方法:将0.1ml含1050单位的青霉素稀释液注入受试者前臂屈侧内,1520分钟观察结果,若皮丘局部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全身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反应,则为阳性。,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15,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16,二、 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特点:主要

7、由IgG、IgM介导;通过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损伤靶细胞;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17,(一)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细胞、被抗原或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2)抗原: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半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有的共同抗原,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18,(1)抗体:IgG、IgM (2)激活途径: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激活吞噬

8、细胞,发挥调理吞噬作用激活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IgG、IgM,20,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1,(二)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符 2、新生儿溶血症:母亲Rh阴性、母亲O型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等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感染,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改变,形成自身抗原。 5、肺肾综合征:病毒或细菌感染,22,新生儿溶血症发生机制,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3,三、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特点:抗体主要由IgG、Ig

9、M为主;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中等大小IC沉积 于血管部位,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补体参与;,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4,不同大小免疫复合物特性,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5,(一)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中等大小IC的形成和沉积中等大小IC的形成:抗原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且抗原量略多于抗体量时易形成中等大小IC。中等大小IC的沉积:管腔小、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小球、 心肌、关节滑膜、皮肤等处微血管壁基底膜。,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7,2. IC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IC不直接损伤组织,而是通过: (1)过敏毒素作用

10、:激活补体 (2)趋化作用: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3)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8,(二)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 Arthus反应(2) 类Arthus反应:反复注射胰岛素、“变态性肺炎”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药物热(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RA)(4)系统性红斑狼疮,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29,四、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1、由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过度所致; 2、反应发生较慢,24-72h 出现炎症反应,故又称:迟发型超敏

11、反应。 3、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4、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1、T细胞致敏 2、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一)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1,(二)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病,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和空洞等。 2、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或磺胺、化妆品、青霉素等药物。 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皮疹、水疱。 3、移植排斥反应移植物被排斥、坏死、脱落。,32,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3,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4,课后小结:,1、通常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

12、制不同,将超敏反应分为四型,I型又称-或-,II型又称-或-,III型又称-或-,IV型又称-或-。 2、I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倾向。 3、在II型超敏反应中细胞溶解或破坏可由-、-和-三种方式引起。,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5,一、自身免疫病 二、免疫缺陷病 三、肿瘤免疫 四、移植免疫,第二节 临床相关免疫,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6,第三节 免疫学应用,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 一、应用免疫理论来阐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 二、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

13、7,一、免疫防治,获得特异性免疫方式,自然免疫,人工免疫,自然主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输入抗原物质或免疫效应物质使机体产生或获得相应免疫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也称预防接种。,38,人工主动和被动免疫的区别,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39,(一)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是指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 抗原物质,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1、常用制剂: (1)死疫苗:如狂犬疫苗,需多次接种,优点稳定,易于保存。 (2)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只需接种一次,但稳定性差。 (3)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 (4)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

14、、合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0,2、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1,(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获得现成的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常用的生物制品: (1)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3)特异性免疫球蛋白,42,(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指人为的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1、抗感染血清2、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3、单克隆抗体 (二)以细胞因子

15、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43,(三)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1、骨髓移植(1)自体骨髓移植(2)异体骨髓移植(3)脐血干细胞移植2、免疫效应细胞的应用(1)同种淋巴细胞被动转移(2)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四)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1、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干扰素、TNF、转移因子等。2、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环孢素、单克隆抗体等,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4,二、免疫学诊断,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原理血清学反应的应用: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效价:出现明显可见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效价越高,反应标本中所含待检成分越多。,2018

16、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5,(二)常用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1)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与试管法(2)间接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3)对流免疫电泳,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6,3、免疫标记技术,(1)酶免疫技术(2)荧光免疫技术(3)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4)金标记技术(5)化学发光免疫技术,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7,图5-8,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8,图5-9,2018年10月3日星期三2时53分31秒,49,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一)T细胞数量检测:免疫荧光法测CD3 (二)T细胞亚群检测:流式细胞术或免疫荧光法测CD4、CD8 (三)T细胞功能检测 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形态学方法 (2)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 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皮肤试验 (1)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2)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结核菌素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